靖难之役为什么叫靖难(朱棣起兵为什么叫靖难)

2024-02-24 12:16:11次浏览条评论

原因是这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以下是对"靖难之役为什么叫靖难"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 1、靖难之役为什么叫靖难
  • 2、朱棣起兵为什么叫靖难
  • 3、靖难是什么意思

靖难之役为什么叫靖难

原因是这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背景介绍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子为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

朱元璋曾说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

朱棣起兵为什么叫靖难

中国古代社会很讲究师出有名,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理” 字,这样可以获得更多人认可,朱棣称自己的造反为靖难,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只是为了师出有名, 示自己是为国为民,在道德上占据了制高点,所以称之为“靖难”。靖难”“靖”即“平定”,“难”表示祸乱,“靖难”代表“平定祸乱"。由于朱棣赢了这场战斗,最初朱棣赢了,这场战斗的名字就必须有朱棣本人来定名,称为靖难之役。

公元1399年既建文元年,在建文帝不断削藩压力下,燕王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自北平起兵造反,号称清君侧,指建文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 开始发动靖难之役,历时四年以成功告终。

靖难之役的结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蚊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穗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

为为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打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由于靖难之役时,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

靖难是什么意思

“靖难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平定变乱。一般指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奉天刑赏录·教坊录》等有相关记载。”

成祖在“靖难之役”获胜后,诛杀齐泰 黄子澄 方孝孺及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等,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

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流放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直至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始获赦免,余下的人的后代却迟至明神宗时始获赦免。成祖不承认建文年号,以即位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元年。虽然成祖因为反对惠帝削藩而起兵,但他即位后却跟惠帝一样推行削藩。

像鸭子又像鹅的家禽叫什么(和鸭子很像的一种家禽) 微信朋友圈封面尺寸(微信朋友圈背景图尺寸)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