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餐(藏餐美食图片)
本文目录一览:
- 1、藏族美食
- 2、藏族饮食特点
- 3、在拉萨吃一顿正宗的藏餐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藏族美食
藏族有哪些美食 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糌粑的原料有青稞、豌豆、燕麦等。藏族无论下地劳动,上山放牧,出门旅行,都要随身携带糌杷。吃时碗里倒少许糌粑,加酥油茶调和后食用。糌杷携带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广人稀、燃料缺乏的牧区是一种物美价廉、方便实用的食品。
雅茶雅茶是用茶树的粗枝大叶制成的茶,因产地在雅安点击进入雅安 目的地点击进入雅安 旅游超市地区,故称“雅茶”。明代称为“马茶”,清代以后祢为“边茶”。藏族同胞以肉食为主,蔬菜、水果很少,食物所缺的维生素多由“雅茶”来补充。制作酥油茶必须用“雅茶”,因其味道浓厚,可以压住酥油、牛奶的膻味。
酥油茶
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还可加核桃粉、花生仁、芝麻仁、鸡蛋和盐。将这些原料放入搅拌桶,再将茶水煮至呈红色后倒入,搅动片刻后一桶喷香的酥油茶就制成了。制成的酥油茶必须倒入一把大壶,并放在微火上保温。按藏家规矩,饮用酥油茶需用细瓷小碗,喝茶时手指不能浸入碗中,而且主人给你倒上的酥油茶最好喝尽,不能留一半在碗底,否则就是对热情的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主人决不会勉强,只须将茶碗用手掌盖住就行了。
青稞酒
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族习俗,客人来了,性格豪爽的主人要端起青稞酒壶,连斟三碗敬献客人。前两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点,但不能一点也不喝,第三碗斟满后则要一饮而尽,以示尊重主人,然后宾主才开始畅饮,一醉方休。藏族同胞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男女老少都会唱酒歌。
青稞饼
青稞饼是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色泽金黄,香甜可口。
人参果饭
人参果饭被藏族同胞视为一种吉祥的食物,他们逢年过节首先就要进食这种食物。它的做法是:首先把人参果煮熟,然后把米饭舀进碗里,饭上面舀上煮熟的人参果,撒上白糖,最后淋上一点滚烫的酥油汁就成了。
血肠
血肠是藏族食谱中的上等食物,贵客临门,能以血肠待之,那是主人的荣耀。血肠是由肠衣、血汁、香料及牦牛肉(或猪肉)制作而成,营养丰富,美味可口。
酸菜面块
酸菜面块是一种特色很浓的藏族传统晚餐。其主要原料是酸菜,酸菜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把菜叶煮到快熟时,取出冷却,然后装入坛子或木桶里,密封好放在阴凉处,一星期左右就成了。制作面汤时首先加酸菜,其次加本地阴干的腊肉或新鲜牦牛肉,再加进土豆,面块和盐、葱等煮熟,香喷喷的酸菜面块便做出来了。到藏胞家做客,主人一般都会请你0乞酸菜面块。
其它食品
奶酪、奶渣、奶皮、豆腐、土豆、腊肉等。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餐是人们对 *** 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具体一点说,应该是以 *** 藏餐为代表的藏族餐饮的总称。
藏族饮食文化的的发展历史
公元6世纪,藏餐的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吐蕃因与中原内地和中亚各国通商,大量烹调原料和技法传入 *** ,使 *** 的烹调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藏汉两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这时人们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博食,即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养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 *** 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四部医典》给人们展示了 *** 烹调原料的丰富资源,并从医学理论上阐述与饮食有关的上千种本土植物、动物、矿物细化药理功效。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以及怎样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进入,使 *** 药膳制作渐渐兴起,为 *** 饮食烹调理论奠定了基础。
*** 第二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清代筵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菜肴之丰盛,烹调之精美难以表述,当时出现了筵席之最――“满汉全席”。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藏 *** 员的往来,内地饮食文化不声不响地传入了 *** 。当时藏族人称“满汉全席”为“嘉赛柳觉杰”,意思是汉食十八道。当时在 *** 、江孜、日喀则等藏区重镇街面上的各种蔬菜、瓜果,厨具、器具开始多了起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技术也流传到民间,有力地促进了 *** 烹饪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 *** 的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上层贵族家庭。但是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从西方传到南亚、北亚、西亚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只为少数 *** 贵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 *** 广大农牧区的人们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调方式打发漫长的岁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 第三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 *** 的旅游热,使 *** 饮食、烹调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朝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新原料不断补充,厨师地位得到提高,烹调技术不断交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调专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饮食辞典》、 *** *** 饭店厨师次仁群培所著的《 *** 地区藏餐菜谱》慢慢揭开了 *** 烹调的新篇章,使 *** 这一“绿色饮食王国”名扬全国,闻名天下,并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饮食礼教和 *** 族的饮食特色。
四大藏餐风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 *** 、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 *** 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共有200多种。
羌菜,指高寒牧区的饮食,为高原牧区风味,其菜系风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单一,重于咸、淡、鲜、酸、香。具有调理适应高山寒凉气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为主要原料。
卫藏菜,指 *** 、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使用的饮食。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烧、闷、炸。如: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酱而著称。
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取材于高山......
藏族有什么特色食品 有雪莲、松茸、冬虫夏草、天麻、贝母、核桃、红土豆、黑木耳、醉梨、人参果、牦牛、牛羊肉、藏红盐、炒青稞、风干肉、吹肺、生牛肉酱、油拌人参果、藏餐羊血肠、奶渣包子、酸奶饼、 *** 雪茶、甜茶、吧啦饼、酥油、酥油茶、马 *** 、干酪、藏酒等。
藏族人民的饮食习惯简要介绍.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利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甘孜州的美食有哪些? 糌粑
糌粑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居民的传统食品,由青稞、豌豆、玉米糌巴,分别炒熟后磨细而成。糌巴中渗少许茶,用手揉搓成坨食之,也可在碗中压紧,喝茶后舔食。
茶和盐是必不可少的。茶叶熬成后加奶为奶茶,加酥油在桶内打匀为酥油茶,纯茶汁为青茶。牛羊肉以熟吃、生吃、风干吃和做菜、做面食均可。酥油为牛奶、羊奶中提炼的纯全脂油,食法主要是打酥油茶、伴随糌巴吃或夹在馍中吃。
香猪肉
香猪是香巴拉家庭饲养中最为传统的畜禽,相传是香巴拉人在驯化野猪、野鸡的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特有品种。香猪以青饲料为主,从不喂人工饲料,终年随牛、羊混群放牧,嘴长耳小、头狭额直、体窄背凸、四肢结实,奔走迅速。猪胴体沉脂力强、瘦肉比率高、纤维细腻、肉质细嫩,既可烤全猪,又可烹饪各色菜肴。
最有特色的吃法要数“口袋肉”,其做法是将杀后的香猪去其内脏和血水,填上香料及盐等,用线缝合切口,堵住两个鼻孔和口腔,用黄泥糊住切口的缝隙,最大限度地密封好,不让与外部有空气流通,再把它放在阴凉干燥处,覆上一些草料,可保存2-3年而不变质,虽嗅着有味,吃着却香味浓郁,与“臭豆腐”有异曲同工之处。
高原无鳞雪鱼
高原无鳞雪鱼肉质鲜嫩、爽口、极具营养滋补攻效。雪鱼浑身上没有鳞,是生长在高原河水里的野生鱼类,如果您要去稻城亚丁,请一定记得去品偿一了。
坨坨肉
坨坨肉的肥肉不腻,瘦肉脆嫩,肉质香鲜可口,坨坨肉味显特别,又是天然少污染的民族特色食品。
奶渣
奶渣与酥油相伴而生,从牛奶奶中提制而成。把牛奶打制分离出酥油以后,剩下奶水用火煮沸后冷却即成酸奶水,把它倒入竹制斗形滤水留在竹斗滤器中的就是奶渣。奶渣白色,味酸,具有极强的助消作用,外出 *** 常带奶渣以防水土不适。如今,在迪庆藏区各家食店餐馆均有煎奶渣的菜谱,其制作过程已经非常精细。
巴塘团结包子
1950年6月底,中国人民 *** 第18军进藏南路先遣支队到巴塘时,当地的县工委、县军事代表办事处,组织东 *** 主青年同盟的盟员、小学生、人民群众、寺庙僧侣等数百人夹道欢迎,并按照巴塘人爱吃蒸肉和用蒸肉包子来宴请尊贵客人的习俗,买来排骨、肥肉、面粉、玉米粉、土豆、葱、蒜、姜、花椒、豆瓣、八角等材料,用面做皮,包成一个大圆形或五角形的大包子为18军将士洗尘。包子做得特别大,一个蒸笼一个包子。一个大包子可供一个班的人吃一顿。为了表达藏汉团结、军民团结和各民族大团结的情意,将包子取名为“团结包子”。因为18军进藏正值端午节,以后,每年端午节,巴塘城区家家产户都要吃团结包子,以此纪念18军进藏,也意寓全家团团圆圆。从此,巴塘的“团结包子”不但成了特色名小吃,而且还成了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宴请宾客的美味佳肴。
酥油茶
酥油茶因为有酥油,所以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品。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西 *** 喝酥油茶比较多,吃完肉、吃完糌粑就喝酥油茶。西 *** 传统上很少吃青菜和水果,酥油茶还有去腻顺肠之功效。
青稞酒
青稞酒,藏语叫做“羌”,是用 *** 本地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
安多面片
“安多”是藏语,指青海、甘肃、四川西北部藏族聚居地区。这一地区的藏族,喜欢吃一种做法简便而又香绵可口的面食,即安多面片。
特点:口味随人意,香辣酸绵,暖脾开胃。...
《舌尖上的中国》都以藏族的美食(故事)开头,有什么藏式美食推荐? 藏族的饮食文化藏餐是人们对 *** 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具体一点说,应该是以 *** 藏餐为代表的藏族餐饮的总称。藏族饮食文化的的发展历史公元6世纪,藏餐的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吐蕃因与中原内地和中亚各国通商,大量烹调原料和技法传入 *** ,使 *** 的烹调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藏汉两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这时人们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博食,即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养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 *** 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四部医典》给人们展示了 *** 烹调原料的丰富资源,并从医学理论上阐述与饮食有关的上千种本土植物、动物、矿物细化药理功效。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以及怎样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进入,使 *** 药膳制作渐渐兴起,为 *** 饮食烹调理论奠定了基础。 *** 第二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清代筵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菜肴之丰盛,烹调之精美难以表述,当时出现了筵席之最――“满汉全席”。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藏 *** 员的往来,内地饮食文化不声不响地传入了 *** 。当时藏族人称“满汉全席”为“嘉赛柳觉杰”,意思是汉食十八道。当时在 *** 、江孜、日喀则等藏区重镇街面上的各种蔬菜、瓜果,厨具、器具开始多了起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技术也流传到民间,有力地促进了 *** 烹饪技术的发展。在这个时期, *** 的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上层贵族家庭。但是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从西方传到南亚、北亚、西亚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只为少数 *** 贵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 *** 广大农牧区的人们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调方式打发漫长的岁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 第三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 *** 的旅游热,使 *** 饮食、烹调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朝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新原料不断补充,厨师地位得到提高,烹调技术不断交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调专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饮食辞典》、 *** *** 饭店厨师次仁群培所著的《 *** 地区藏餐菜谱》慢慢揭开了 *** 烹调的新篇章,使 *** 这一“绿色饮食王国”名扬全国,闻名天下,并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饮食礼教和 *** 族的饮食特色。四大藏餐风味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 *** 、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 *** 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共有200多种。羌菜,指高寒牧区的饮食,为高原牧区风味,其菜系风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单一,重于咸、淡、鲜、酸、香。具有调理适应高山寒凉气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为主要原料。卫藏菜,指 *** 、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使用的饮食。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烧、闷、炸。如: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酱而著称。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取材于高山森林,以菌类野生药材为主,制作原始、风味清鲜、咸中带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尤以......
看看藏族人民的真实饮食习惯是怎么样的 我所看见的是:牛羊肉是主食;就着 ”糌粑“ 喝奶茶;吃”曲拉(奶酪)。
茶水里面加牛奶,叫做奶茶。
茶水里面加奶油,叫做酥油茶。
糌粑,就是炒熟了的青稞麦子磨成的粉。吃的时候用茶水和成团儿,手拿着吃。糌粑不是饭,是吃喝茶的点心。
藏族人是在吃饱了后,再喝酒,空嘴喝酒,不吃菜。
《舌尖上的中国》都以藏族的美食(故事)开头,有什么藏式美食推荐? 有啊,迦名的,石锅藏鸡 等等都是正宗的藏式原生态特色菜!
藏族的饮食习惯是什么呢?有人知道吗? 这个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喜欢 *** 的藏式餐厅迦名,很多 美食都是我的最爱呢!
藏族人饮食习惯 藏族人的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藏族饮食特点
藏族人服饰和饮食的特点 饮食特点: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服饰特点: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钉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 *** 、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餐是人们对 *** 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具体一点说,应该是以 *** 藏餐为代表的藏族餐饮的总称。
藏族饮食文化的的发展历史
公元6世纪,藏餐的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吐蕃因与中原内地和中亚各国通商,大量烹调原料和技法传入 *** ,使 *** 的烹调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藏汉两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这时人们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博食,即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养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 *** 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四部医典》给人们展示了 *** 烹调原料的丰富资源,并从医学理论上阐述与饮食有关的上千种本土植物、动物、矿物细化药理功效。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以及怎样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进入,使 *** 药膳制作渐渐兴起,为 *** 饮食烹调理论奠定了基础。
*** 第二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清代筵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菜肴之丰盛,烹调之精美难以表述,当时出现了筵席之最――“满汉全席”。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藏 *** 员的往来,内地饮食文化不声不响地传入了 *** 。当时藏族人称“满汉全席”为“嘉赛柳觉杰”,意思是汉食十八道。当时在 *** 、江孜、日喀则等藏区重镇街面上的各种蔬菜、瓜果,厨具、器具开始多了起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技术也流传到民间,有力地促进了 *** 烹饪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 *** 的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上层贵族家庭。但是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从西方传到南亚、北亚、西亚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只为少数 *** 贵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 *** 广大农牧区的人们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调方式打发漫长的岁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 第三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 *** 的旅游热,使 *** 饮食、烹调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朝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新原料不断补充,厨师地位得到提高,烹调技术不断交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调专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饮食辞典》、 *** *** 饭店厨师次仁群培所著的《 *** 地区藏餐菜谱》慢慢揭开了 *** 烹调的新篇章,使 *** 这一“绿色饮食王国”名扬全国,闻名天下,并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饮食礼教和 *** 族的饮食特色。
四大藏餐风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 *** 、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 *** 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共有200多种。
羌菜,指高寒牧区的饮食,为高原牧区风味,其菜系风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单一,重于咸、淡、鲜、酸、香。具有调理适应高山寒凉气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为主要原料。
卫藏菜,指 *** 、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使用的饮食。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烧、闷、炸。如: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酱而著称。
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取材于高山......
藏族人民的饮食习惯简要介绍.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利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藏族有什么特色食品 有雪莲、松茸、冬虫夏草、天麻、贝母、核桃、红土豆、黑木耳、醉梨、人参果、牦牛、牛羊肉、藏红盐、炒青稞、风干肉、吹肺、生牛肉酱、油拌人参果、藏餐羊血肠、奶渣包子、酸奶饼、 *** 雪茶、甜茶、吧啦饼、酥油、酥油茶、马 *** 、干酪、藏酒等。
藏族饮食习俗是什么?那服饰特点是? 族主要分布在 *** ,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 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 *** 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 *** 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 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2. *** 尔族
*** 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 *** 尔自治区,信奉 *** 教。 *** 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
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抚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
藏族民族菜的特点是什么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 *** 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
藏餐
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食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用手在小碗中把茶汁、酥油与糌粑、奶渣拌匀并捏成小团而食 。
风干肉是 *** 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初冬时节,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通风处,任其冷冻并逐渐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27] 。
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 。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 。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
酒文化
*** 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祥的祝词,然后再饮[27] 。
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藏族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唱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
茶文化
酥油茶是 *** 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 *** 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27] 。
藏族人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
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在拉萨吃一顿正宗的藏餐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我在鲁朗的藏族同胞开的家庭旅馆修整期间和几个旅友在他们家吃过一次早餐:一大锅稀饭,一大摞青稞面做的大饼,酥油茶管够,外加一盆藏香猪肉,我们冲着藏香猪肉去的,结果让人很失望,藏民的烹饪技术让人不敢恭维,他们的藏香猪是野外放养的,细长的体型,号称吃虫草喝雪水长大,作为食材是一流的,但是藏民杀猪后就是砍成块放屋檐下风干,既不打花刀也不用佐料如盐啥的,然后瘦肉根本嚼不动,肥的部分就像油脂,很不好吃也没啥味道,糟蹋了好食材啊,所以藏餐我们汉族人吃不惯的!
说到 美食 每个人都会眉开眼笑,看过高原美景当然要去尝尝当地的 美食 。
藏餐:肉食以牛、羊、鸡,猪为主,蔬菜以土豆,萝卜。主食以米、面、青稞为主。烹饪方法以煮、炸,凉拌、蒸和生吃为主。
拉萨的藏餐馆为了迎合 旅游 大众的口味,已经是改良版的藏餐,不是家庭式味道,比如有名的藏餐馆:宇拓路的娜玛瑟德,丹杰林路的蒲巴仓,游客多数吃得是藏式火锅,其它菜品可能吃不惯,拉萨街上的臧面,包子,甜茶,还有各式做法的土豆蛮好吃的。真正原住民的藏餐只有到藏族人家里才能吃到。
饮食习惯众口难调,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认同。
说说我在藏族人家吃饭的感受,去年春节恰逢和藏历新年是同一天,有幸在拉萨的藏族人家做客,两位藏族主人早早等在大门口,走到近前满脸笑容躬身握手,送上祝福:“扎西德勒”!非常客气礼貌。
主人的院落干净整洁,房顶插着几根五色经幡,大门装饰着各种藏传佛教的饰物,来到屋里靠着窗户是一长排铺着地毯坐垫的藏式沙发,茶几上摆满各式茶点,地上铺着藏式地毯,沙发对面是供桌上面有好多层贡品,墙上贴有挂着哈达十世班禅的画像,屋里飘着藏香和酥油的味道。
落座后主人开始敬烟敬茶,双手端着满满一杯酥油茶敬给你,浓浓的酥油味儿代表着藏族人厚重的热情,接着又端过来一盘风干牦牛肉,催着让你吃,我抿了一口酥油茶,主人接着又倒满还说酥油茶可以预防高反嘴唇干裂,是他们的礼节,填满杯以示敬意,回味一下有股咸味,有点膻味,嘴唇有厚厚的包裹感,其实之前我也喝过,总是不喜欢那股味道,再尝尝牦牛肉干,吃了一小条感觉和内地的牛肉干没啥太大区别,又吃一条上面带了一点油,膻味极重,还是吃不了,糍粑糕还不错,甜甜的有点噎人,其马没有膻味。
茶点过后进入正餐,我就有些担心能不能吃得惯,能不能接受那种味道,主人餐厅摆着一张实木圆桌,藏族人家里都是实木家具,桌上摆着血肠、拌牛肚,花生米,土豆泥,酥油条,炸油饼,鲜红的牛肉酱,热菜有炖牦牛肉,羊肉,虫草鸡,炒肺子,这么多吃的,除了鸡汤,土豆,油饼,其它食物基本没敢打扰,受不了重重的膻味,香料味。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只是自己无法享用 美食 ,这也是在拉萨吃藏家饭,并且主人还是家境很好的人家,要是到了满大街都是酥油味儿的阿里,那曲地区的藏家吃饭更不习惯。
啰嗦这么多,其实就是地域饮食习惯的问题,口味不同自然不易接受,中国之大名族众多,饮食文化之璀璨,是我们国人之幸。
在日喀则吃顿传统的藏餐吧
日喀则分布着各式各样的藏餐馆子,大多数本土小藏餐馆只提供藏面一种食物,里头吃饭的也多是附近的喇嘛们。在这个高原地带,煮碗藏面需要用高压锅,煮好的藏面,味道比较独特,外头非常绵软,里头还有夹生的白芯,吃起来如同一碗煮过了火的泡面。
因为海拔关系,藏民饮食非常单调,糌粑,酥油茶是最常见的食物。糌粑是青稞面粉加水揉成小团,吃一个糌粑,喝一口酥油茶,很容易饱腹。
除了酥油茶,藏餐馆子还提供一种类似酥油茶的甜茶,都是用小暖瓶装着,价钱也差不多,一暖瓶八块钱左右。差别在于,酥油茶倒在白瓷碗,表面泛着一层淡淡的油花,喝起来是咸的,有淡淡的奶腥味,一般外地人喝不习惯,藏民却是爱的不得了。喝甜茶使用一种金色的小玻璃杯,奶腥味不重,味道甜甜的,深受外地人喜爱。
正宗藏餐,现在你不一定能见到,也不一定敢吃。不同的地方场合有不同的藏餐,有简单的随便吃的,有隆重的准备好的;有牧区的,在家里的,也有在饭馆餐厅的,地点场次不同,藏餐也有不同,随着 社会 发展,藏餐也在变化。
西藏地处高原,气压高氧气少,火很难点着,即使点着火,水的沸点是七十度多些,无法煮熟米饭、肉类,又西藏与外界很少联系,所以藏餐的主食主要是酥油茶、糌粑、生牛羊肉及青稞酒。酥油茶的味,糌粑的“脏”,牛羊肉干中爬动的小虫,尽管藏族朋友十分热情,真诚好客,但外来人员很难接受。相比之下青稞酒(老百姓自制的,酒精度不高的)还是较好入口的,你如果爱喝酒,很快会成为藏民的朋友。
正宗藏餐,喝酒时没有下酒菜的。以前西藏交通闭塞,只有自制的青稞酒,当茶水喝。有门路的能搞到高度高粱酒,喝时也没有下酒菜,最多与糖果、炒青稞粒、炒蚕豆、核桃、红枣、桃干等零食下酒,这些食品多数藏民家都有。当然藏民还得吃糌粑,即把炒青稞粉放碗里,加酥油茶用手拌和捏成团,手拿着食用(那些碗非常不错,都是用优质独木雕挖而成或银质的,饭后用衣服擦一擦放在怀里,随吃随用)。
本人吃过改良的藏餐,喝高粱酒时主人端出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白煮羊肉,那是藏民家终年常备的大块羊肉干煮的,主人说“我们不吃生牛羊肉”,撕开羊肉,里面还有血,还不如光喝酒呢。也有主人煮十来个鸡蛋下酒,特例的。
藏民的婚宴应该是正宗的藏餐:喝酒不吃菜,吃菜不喝酒,吃不完的青稞酒,听不尽的敬酒歌!
那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婚前准新郎新娘共同具名在单位张贴大红告示,邀请同事光临。记得礼金分摊到每人只1.1元,买了一条被面一只搪瓷脸盆。婚礼是在自家举办,远远看见大门口站有头戴礼帽、脚穿高筒皮靴、身穿露一手礼服的男藏胞躬身相迎,院内每一道门口都有这样的迎宾男藏胞搀扶引领。每个接纳来宾的室内,台上的果盘里装满糖果、香烟、食品,室内都有女藏胞招待,入内每人三杯青稞酒,然后敬烟敬糖敬食品,不吃也要拿。三杯过后敬第二圈,第三圈……,敬酒女又歌又舞,你不吃她不走,一直在你面前唱歌跳舞。吃饭时果盘全部搬去,换上丰富的菜肴,敬酒女变为敬饭(米饭专为汉族人准备)给客人盛饭,这时只有饭菜,没有烟酒。吃了饭菜,走了许多不胜酒力的来宾。因为接下来举行婚礼,要不断敬青稞酒,谁也不能中途逃避,那时抓回罚酒三杯。
婚礼仪式后,新郎新娘捧着半人多高的银质酒壶,一位跟随伴女双手举着元宝形银酒杯按序过来敬酒,来宾多,敬酒女也增加,来回穿梭,载歌载舞不停敬酒,歌声、脚踏声,欢呼声,一片欢乐的海洋!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接受,但要理解,要尊重!(
一顿正宗的藏餐,没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没有人们说的那么难吃,用热水瓶装着的奶茶有咸甜之分,甜的有点像街头的奶茶,咸的才是真正的藏味,滚着粉末的糌粑也有了造型,不在需要自己又捏又揉,手抓羊肉,切的大大的牛骨头沾点盐巴,还有当地用土豆做的包子也可以尝尝,如果奶茶不合口会还可以点壶酥油茶,只是蔬菜少了点。去到藏人才去的餐厅,满墙的佛像,黝黑的藏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并不是食物,而是世情。
5个人要2000-3000把,一般人吃不起
体验个屁,德吉路电信哪里有一家,正宗的很贵。
一般汉族人没接触藏餐。感受是受不了
体验很简单: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