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个人简介(董仲舒简介 简单介绍一下)
1、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儒客大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2、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以下是对"董仲舒的个人简介"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 1、董仲舒简介 简单介绍一下
- 2、董仲舒的个人简介是怎样的
- 3、《董仲舒》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 4、董仲舒的个人履历是怎样的
董仲舒简介 简单介绍一下
1、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儒客大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2、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3、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4、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董仲舒的个人简介是怎样的
西汉建立初期,因连年战争,国家的政治、经济完全陷入一种困境。汉初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因此有“休养生息”的黄老之治。黄老之学本身包含有法家的思想,它在汉初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不过,当国力强盛后,就需要一种更为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以加强思想统治。这样,儒学由晦而显,登上了历史、政治舞台。因为有这样的背景,董仲舒才得以走上了历史的前台,成为了西汉著名的伦理思想家、哲学家,经文经学大师。
董仲舒从小学习十分刻苦专心,因发愤钻研儒家经典,三年中连自己家的园圃都没有去过一次,史称“三年不窥园”。可见董仲舒为经传所吸引,简直到了如痴若愚的程度。由于他不仅对《春秋》有研究,而且相当深入地掌握了儒学思想的精髓,所以当时人称他为“汉代孔子”。
在汉景帝时,董仲舒就做了《春秋》经的博士官。
《董仲舒》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董仲舒】
【拼音:DONG ZHONGSHU】
【字号:】
【所属朝代:汉代】
【生卒年代:前179—前104】
【籍贯:信都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人物简介:西汉官吏、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帝采纳,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述。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董仲舒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董仲舒版画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董仲舒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刻于明壬申秋日,赵曙绘,吴攀桂赞,赵希献正书,高君殿镌。董仲舒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董仲舒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董仲舒坐像取自1928修《浙江余姚云楼董氏宗谱》。】
董仲舒的个人履历是怎样的
汉武帝“独尊儒术”其实是独尊经文经学;而在今文经学中,又特别看重《春秋公羊传》。《春秋•隐公元年》写道:“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的解释是:“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很合武帝的口味,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维护中央集权制、维护皇权的观点,从而作为统一政治和思想的依据。由于得到皇帝的青睐,治公羊学的大师董仲舒便成为今文经学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董仲舒(前179~前104)河北广川(今枣强)人,经历文、景、武三个朝代。景帝时立为《春秋公羊学》博士。因向汉武帝献“天人三策”,得到重视,历任江都相、太中大夫、胶西王相等职。公元前135年,皇帝祭祖的长陵高园殿失火,不久辽东的高庙也失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天人感应的征兆,不顾重病在身,连夜起草奏章称这是上天对武帝滥杀骨肉大臣的惩戒。武帝大怒,要处他死罪。幸亏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为他求情,方免于一死。晚年家居,朝廷还经常派使者到家中向他征询政事。他死后武帝很怀念他。有一次路过他在长安的墓地,特意下马致哀。以后人们称董墓为“下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