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的热效应是谁发现的(电流热效应是谁发现的)

2024-02-01 10:19:33次浏览条评论

电流的热效应是焦耳和楞次得出的结论。当电流通过电阻时,电流做功而消耗电能,产生了热量,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实践证明,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和电流的平方,导体本身的电阻值以及电流通过的时间成正比...,以下是对"电流的热效应是谁发现的"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 1、电流热效应是谁发现的
  • 2、电流热效应的规律是谁发现的,那电流磁效应呢
  • 3、物理学中的焦耳定律是怎么被焦耳发现的

电流热效应是谁发现的

电流的热效应是焦耳和楞次得出的结论。当电流通过电阻时,电流做功而消耗电能,产生了热量,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实践证明,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和电流的平方,导体本身的电阻值以及电流通过的时间成正比。

电流的热效应应用

电流的热效应在生产上有许多应用,电灯就是利用电流产生的热使灯丝达到高温而发光的,熔丝利用电流产生的热使其熔断而切断电源等等。

电流的热效应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例如消耗能量,使设备温度升高,加速绝缘材料的老化甚至烧坏设备等等,为了避免过热,对各种类型的导线根据其构造上的特点都规定了允许通过的电流最大值:对于各类电气设备,都规定了最大允许功率,即额定功率,或者是规定了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在使用时,应注意不要超过允许值或额定值。

电流热效应的规律是谁发现的,那电流磁效应呢

焦耳(James Prescort Joule,1818~1889)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1818年12月24日生。从1840年起,焦耳开始研究电流的热效应,写成了《论伏打电所生的热》、《电解时在金属导体和电池组中放出的热》等论文,指出:导体中一定时间内所生成的热量与导体的电流的二次方和电阻之积成正比。此后不久的1842年,俄国著名物理学家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同样的规律,所以被称为焦耳-楞次定律。他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做了400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热功当量是一个普适常量,与做功方式无关。后来公认值是427千克重·米/千卡。在1850年他出版了《论热功当量》。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于1820年7月21日发表了题为《关于磁针上电流碰撞的实验》的论文,这篇论文报告了他的实验,向科学界宣布了电流的磁效应。1820年7月21日作为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载入史册,它揭开了电磁学的序幕,标志着电磁学时代的到来。电流的磁效应是奥斯特发现的。安培(A.M.Ampere,1775-1836)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并加以发展,在9月18日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第一篇论文,阐述了他重复做的电流对磁针的实验,并提出了圆形电流产生磁性的可能性。安培在这个实验中发现磁针转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服从右手定则,即是后人称它为“安培右手定则”。

物理学中的焦耳定律是怎么被焦耳发现的

 发现电流的热效应——提出焦耳定律  24岁时,焦耳开始对通电导体放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把父亲的一间房子改成实验室,一有空便钻到实验室里忙个不停。焦耳首先把电阻丝盘绕在玻璃管上,做成一个电热器。然后把电热器放入一个玻璃瓶中,瓶中装有已知质量的水。给电热器通电并开始计时,他用鸟羽毛轻轻搅动水,使水温度均匀。从插在水中的温度计可随时观察到水温的变化。同时,他用电流计测出电流的大小。焦耳把这种实验做了一次又一次,大量数据使焦耳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焦耳定律数学表达式为  Q=I2Rt  式中,Q为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I为电流;R为导体的电阻;t为通电时间。  焦耳把这一实验规律写成论文,并于1841年发表在英国《哲学杂志》上。然而,论文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因为在一些学者看来,电与热的关系不能那么简单,况且焦耳只是一个酿酒师,又没有大学文凭。一年后,俄国彼德堡科学院院士楞次也做了电与热的实验,并得到与焦耳完全一致的结果,焦耳的论文才得到重视,后来人们把这个定律叫作焦耳定律,也叫焦耳—楞次定律。

马里乌波尔市属于哪个国家(马里乌波尔地理位置) 林黛玉性格特点(红楼梦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