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作者(资治通鉴作者简介)

2024-04-02 08:38:08次浏览条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 1、《资治通鉴》作者是谁?
  • 2、《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 3、《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 4、《资治通鉴》作者是谁?
  • 5、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成书于北宋神宗时期。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代表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潜虚》等。”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名臣司马光奉旨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一直以来,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且学习借鉴,从中获取正反两方面的统治经验和领导艺术。

扩展资料:

中国是个非常注重历史同时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国家。正是这一传统确保了中国文化脉络在不断的王朝颠覆和兴替中不致中断,反而得以不断延伸和发展,并通过一次次内外经验的融入与整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和庞杂。

历代统治者虽然寄希望于通过 借鉴历史,少犯错误,走一条长治久安之路,但是正如我们所知,很多事情往往“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或者“知易行难”,最终“事与愿违”。毕竟,好的经验不能照搬实施于现实,即使相同的事情由于环境、人物以及形势的不同,实行起来也可能差异很大,结果难以预料。也就是说,历史的经验固然弥足珍贵,但是能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灵活地加以发挥才更为关键。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以及文学家,属于今天的山西人。他是仁宗宝元元年的进士出身,入仕后任职龙图阁直学,和当时王安石变法的政见相左,后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并且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简介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由于当时他的父亲任光山县令,因此给他起名光。在司马光六岁时,其父司马池就教读书,七岁时,不仅可以背诵《左氏春秋》,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震动京洛的事。

由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的首部编年体通史,他用了长达十九年的时间才编纂完成。这部巨著共有二百九十四卷,主要纪录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在我国史学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以及文学家,属于今天的山西人。他是仁宗宝元元年的进士出身,入仕后任职龙图阁直学,和当时王安石变法的政见相左,后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并且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6ag3 提取码: 6ag3  

《资治通鉴》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资治通鉴》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司马光,百度百科-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创作背景: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

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

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济南伪娘(伪娘用品济南专卖店) 重庆鸡公煲加盟(重庆鸡公煲加盟官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