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哪个版本最好的简单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通史谁写的版本最好
- 2、哪一版的《中国通史》更经典?
- 3、国史大纲哪个版本好
- 4、想买一部《中国通史》,下面几个哪个好,最好看过的详细说一下。
- 5、中国通史,谁写的好一些,看哪个呢
- 6、《中国通史》哪个版本好?
中国通史谁写的版本最好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最好。
这个版本的《中国通史》的史料十分丰富,内容从原始社会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是目前所有中国通史中最长的。除了一般的历史叙述以外,该书还有人物传记、各种有关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中国通史》。
虽然有部分观点带有阶级斗争史观的痕迹,但是该版本的《中国通史》是到目前为止,漏仿简最权威、内容最丰富的中国通史。 尽管现在有些新版的中国通史,特别是国外学者撰写的中国通史,有一些新发现、新观点,但是有些书过返裤于标新立异,史料运用不充分,内容不扎实,整体质量还是不如以上版本的《中国通史》。
白寿彝的简介
白寿彝是河南省开封市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1925年至1927年,就读于上海文治大学和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1929年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学习中国哲学史。
1932年毕业后,陆续创办和主持了《晨星》、《伊斯兰》、《大河杂志》、《新儿童》、《云南清真铎报》、《益世报》、《边疆》等刊物,还协助顾颉刚先生主持文通书局编译所的编务工作。
1938年至1949年,先后执教大烂于广西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7月,他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并与同年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
哪一版的《中国通史》更经典?
李伯钦主编的《中国通史》,是图文普及版的,我看后感觉这本书比较系统而且可读性强,内容上深入浅出,而且还记载了一些具体的小故事,像吕布和貂蝉、名妓陈圆圆等。
具体跟你介绍一下这本书:
内缺旦容简介: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本书提词曰:普及中国史,提伏缓扰倡大国学。这是一套人人可读的、全面展现中国历史和文明发展历程的全新版中国通史。本书可以当做哪型中国大历史、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集,甚至中国
书中对每个历史节点,都做了详细深刻的讲述。比如讲到东周,春秋和战国,它并不是讲讲兴起、政治和灭亡完事,还讲了很多同时期出现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光介绍春秋和战国就用了四个章节。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书中还专门列出章节讲述历史人物。这是我非常乐见的。在历史背景下讲述历史人物,更容易理解当事人的思想,以及所做作为。
国史大纲哪个版本好
问题一:中国国史哪部最好?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如何? 中国史呢,建议看几本经典的,组成一个体系,形成自己的史观。推荐:1.吕思勉的《中国通史》,版本较多,注意甄别。2.钱穆的《国史大纲》,大多数是繁体竖排版,国学底子不错的话可以看。3.黄仁宇的《中国大拦乎历史》和《万历十五年》,见解独到,行文也很有趣。看完中国史,再看世界史,首选的大概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了。总之,通史著作是一向史学界的难点,因而经典不多,在于其时间空间跨度大纯举,思维跳跃大,对一些细节的史实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读者有一个对历史全盘的了解和思考,不必太纠结于那些琐碎的无关宏旨的史实,多多着眼于文明演变、文明交融这些大趋势,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现实思考历史,历史的意义就在于其“现实眼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二:钱穆的国史大纲真的那么不堪吗,为什么这么多人批评 钱穆美化太多 这点我们就掠过了
更重要的是,随着当代历史学的发展,很多新观点出来了。更多史料,更多视野,导致钱穆当年的作品显得浅薄过时而已了。这才是真的不足。
不过,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更有后后人乘凉。钱穆也是集众家所长
问题三:中国通史哪个版本比较好 首先声明:以下推荐的两本书我都买了。
个人感觉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和钱穆的《国史大纲》确实称得上是双星对照。吕著对于历史事件讲的比较多,而钱著着重社会组织上的分析,这两本书各有所长,互相补充。难能可贵的是,这两本书都是大师的作品,抛开历史知识不讲,其本身散发出的大师的风采和深厚的学术积淀都是令人折服的。当然这两本书也是有缺点的,就是成书年代太早。用作者自己的话讲:就是古物发掘才刚开始,古书还待后人读得更精,也是历史条件限制吧。现在掌握的资料当然比以前多很多,但论风采二字,那是远远比不上的。
如果单纯是了解历史知识,现在的书应该比较合适,毕竟现在掌握的资料多,不过书都大同小异,没什么感觉,随便买吧。
问题四:钱穆的国史大纲两个版本问题,急。。。。 楼主你好,做衡碧
两个版本都是繁体竖版的,内容区别不大。
一本书在一个时间出版了一次,然后隔几年,同样的内容出版一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且,钱穆先生本人上个世纪就去世了,内容再出现变动的话,后果不堪想象,呵呵~~~
问题五: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和钱穆的《国史大纲》哪一本更适合学生读? 钱穆的看过,吕思勉的没看过。其实都差不多的。都属于代表作,通史类的都还是简单,看个梗概。学生读的话还是钱的好点。
问题六:中国通史哪个版本好,每个版本值得看的亮点是什么,我需要挑选,网上说的太乱,都不知道该看哪一版 有时候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质的人,是快乐的。而能够假装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质的人,却是幸福的。
问题七:哪个版本的中国通史比较好? 20分 我推荐我朋友先看袁腾飞那套了解来龙去脉 再读钱穆国史大纲了解是非曲直 钱穆的国史新论作为整个通史的横读和总结 历史就该纵横读
问题八:哪一版本的中国通史内容最全最好? 我的老师推荐了我一本李伯钦主编的《中国通史》,是图文普及版的,我看后感觉这本书比较系统而且可读性强,内容上深入浅出,而且还记载了一些具体的小故事,像吕布和貂蝉、名妓陈圆圆等。具体跟你介绍一下这本书:内容简介: 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本书提词曰: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这是一套人人可读的、全面展现中国历史和文明发展历程的全新版中国通史。本书可以当做中国大历史、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集,甚至中国文化史来读。整套书共八卷,分为卷一《史前・夏商・西周》、卷二《春秋・战国》、卷三《秦・汉》、卷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五《隋唐》、卷六《宋・辽・西夏・金・元》、卷七《明》、卷八《清》。 这是一部新鲜的被现代文明之光照亮的国史,整套书以“人”为聚焦中心,描述了先民们在不同时代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和族群融合:这是一部开放的置于全球视野中的国史,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来叙述中国历史,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中华民族与全人类的关联;这是一部感性的可全面触摸到的历史,在文字叙说过程中配上了五千余幅精美插图,直观展示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是一部好看的能产生阅读 *** 的国史,通俗的文字和生动的历史细节让人耳目一新。 这部中国通史的价值与特点: 三大价值:1. 具有普世价值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部普及图文版《中国通史》吸收了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了季羡林先生倡导的“大国学”的全球史观;在揭示历史演进规律、民族兴衰因由和人物成败奥秘的同时,这部通史亦重视引导读者从历史预知未来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这是今天读者解读历史智慧的最佳范本。 2. 具有可读性这部《中国通史》,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知道原来历史这么有趣。既可以读到有很高文学水平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又可以当历史科学的教科书。可以说,本书是目前为止出版的通史当中最具可读性的版本。 3. 具有图说的美感历史不是抽象的文字叙说,应该是充满美感的、直观的历史。为了生动表现历史。本书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图史体系,丰富的人物图、文物图、军事图和图片说明组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图说中国史,让读者赏心悦目,因此,本书也是一部最好看的中国通史。 四个特点:1. 以严谨科学的学术成果为坚实基础儿以说故事方式细说历史从中华民族的形成之时、发祥之地开始直至进入到近代社会的清朝结束。一部五千年历史文化作现代的、生动的表述,带领着读者进入历史的隧道--不,这是历久弥新的辉煌的殿堂。娓娓道来的讲析,使尘封的历史换发了神采。鲜活的历史化作了真实的故事,历史潜伏其中的规律与真乡昭然若揭。摆脱了抽象的术语,赋予历史以激励人心的魅力,让读者兴趣盎然,充满生机。 2. 立足现实观察历史,揭示其深邃的智慧历史的功能在于据往以知来,遇见未来是最大的智慧,而这种大智慧就寓予历史之中。西方史学家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赶到世界在迅速缩小,未来充满了挑战,要瞻望未来,历史的智慧就越来越重要。本书在美一卷中都有当代水平的历史观和历史智慧的总结。这是一部“文简于古人,而理富于往籍”的“足以供社会之需”的历史书。回顾中国的过去,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具有宽宏气质,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尽管经历过太多的忧患、坎坷与灾难,但每次都能够汲取历史智慧,重新崛起,焕发。 3. 是一部历史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大历史完全不同于过去通史比较单一朝代更迭的政经内容。本书全面系统地讲述了中华民族创造的政治文明、经济成就、礼乐文明、军事智慧,以及汉字、中医药、艺术、四大发明等科技文明。阅读本书,犹如参观最新展陈......
想买一部《中国通史》,下面几个哪个好,最好看过的详细说一下。
24史+几本断代史就够了。
1、通史不建议买大长篇。全才不多见,至少我还没见过真正的通史专家。通史著作一般都是避重就轻,作者擅长的领域往往写的非常精彩。即便是擅长的部分,考虑到整体布局,也不敢一枝独秀。范文澜的作品无疑是当时的经典,治学严谨,条理清晰,内容详实。但是他的作品受阶级影响太大,许多内容上纲上线,而且观点到现在已经很陈旧。还有,此作品成书时代离现在太遥远了,大半个世纪都过去了。如三代而言,已经有许多新的探究和发现,这是范氏作品无法弥补的局限性。刚刚下载了他的作品,看了一下,不太适合本人阅读,口吻笔调太陈旧了。我复制几句,
“郡县 西周时期,人口极稀,在广漠的地面上,零零星星地散布着一些住人的大小城堡叫做邑。较大的邑里住着天子或诸侯,所以邑也称则袭为国。”
本人比较喜欢魏晋南北朝,挑选了几句该时期的话语。
“魏道武帝魏太武帝掳获大量漠南北的游牧部落人(主要是高车人)和山东诸州人,聚居在平城一带。他们虽然鲜卑化了,可是,仍被拓跋部贵族看作贱人,予以歧视。他们在一部分留住的贵族奴役下,生活很困苦。”
这样的表达方式虽然清楚,显然已经不习惯了。
2、迹档李伯钦的作品比较大众化,适合普及历史爱好者和普通读者,有图有文,对于中国历史的整体线条的勾画还是很清晰的。就看孙州兄你自己的定位了。这套书是否适合你。该作品开篇就大谈中国地理,我不太喜欢。几年前,我买过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开篇也是大谈中国地理,看着就很烦躁,都是泛泛之谈。
3、傅乐成的作品就更次了。据说美誉为比肩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柳残阳的小说不这样说吗:”武侠不看金古柳,枉自世上走。“至于柳残阳的作品,大家心头都有数。傅乐成的作品首先是内容少,其次就是流水账式的叙述中国历史。
4、推荐。如果非要选择范文澜的作品,可以买他的《中国通史简编》,字数也有200多万字,约为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的合计。这是他和高徒蔡美彪一起写的,比起老版的累赘负担过大,简版算比较好的了。
中国通史目前最优秀的作品无疑是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本书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关系等方面下功夫很多,列出了不少数据,引用了古籍文献,有文有白,高度提炼。距初版五十年来,一版再版,最近一次修订是2006年,所以比较符合现在人们的阅读观念。
吕著中国通史在国内比较知名,吕老的功力毋庸置疑,他的《白话本国史》写的比较好,视觉独特,着眼很有针对性和杀伤力,算得上是举重若轻的佳作。但受限于字数,毕竟只有6,70万言,很多问题都未能深入探讨。
我刚刚看完了张帆的《中国简明通史》,只有40万字,三天就看完了。这人很有水平,内容高度概括,文笔功底很好,2001年第一版,算是比较新的作品。
如果着眼于通史,可以考虑钱穆的《国史大纲》和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
如果真正的探究历史,24史必备,再选几部断代史作品。断代史推荐何兹全、唐长孺、吴晗、陈寅恪、田余庆和王仲荦的作品。张帆的也不错,他本人是宋金辽蒙专家。个人不太喜欢吕思勉的断代史,读着不习惯。
若有疑问,可以继续提问。
中国通史,谁写的好一些,看哪个呢
中国通史类书籍版本众多,令人眼花缭乱,有国人写的,如吕思勉《中国通史》、钱穆《国史大纲》,也有国外汉学家写的,如剑桥中国史、讲谈社中国史、哈佛中国史等等。众多版本中,各有哪些利弊,哪些值得推荐?
我们邀请了几位资深书评人回答这一问题,意见仅供参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段位,斟酌选择书籍。
张明扬 资深书评人、作家
读历史的话,我其实不是那么推荐通史类书籍,断代史(唐史明史)专门史(军事史经济史)读起来更有收获一些。按我个人的喜好,“断代史”我都觉得有点大了,专门看本《万历十五年》这样的不是更好么?
第一,“通史”往往更强调的是学术界的“定论”,给作者的发挥空间并不大,写作者那些很别具一格但有争议性的观点很难“尽情发挥”。
第二,随着学术的精细化,一个人能够精通数千年中国历史越来越成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理由怀疑,当代史学家写的“通史”往往都是以拼凑为主。因此,这些年出版的几套新版通史都是“集体创作”,更准确的说是,每个作者完成一本自己专业的断代史写作,最后“合”起来称为一“套”通史。
基于我以上说的这两点,我就“勉为其难”的评点一些版本的通史书籍吧。毕竟,读史如果要入门,先提纲挈领的“纵览”一下中国历史,也没有什么不好。
《上下五千年》
我的入门书,浅显易懂,虽然史观和很多历史叙事有点陈旧了,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了。当然,这种历史“蒙学”书我了解的不多,欢迎大家补充,更新。
2、《国史大纲》,钱穆著
大师之作,当和大困然很好,个人感情很浓烈,主张用“温情与敬意”看中国历史。但问题是,你真的有能力有兴趣啃完两本“竖排繁体”,并且文字不那么白话文的大书么?书是好书,但也要挑适合自己的,绝对不是什么入门书。
3、《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
大师之作,还是那个问题,你确定能充满求知欲的一直一直读文言文么?
4、《中国史纲》,张荫麟著
被誉为天才之作。但这本书严格说来并不是“通史”,张荫麟先生英年早逝,这本书只写到东汉。
5、三套老外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和《讲谈社中国史》都是我之前所说的“集体创作”,既可以整套作为通史来购买,也可以挑几本作为断代史来购阅。这种“断代史”式的创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保证了专业性,每段历史都可以挑选第一流的学者来写作。

《剑桥中国史》
无论从学术影响还是作者的咖位来看,《剑桥中国史》都是最一流的,严重推荐购买,唯一的问题是,还没有出全;《讲谈社中国史》也值得推荐,日本学者看写中国史会有些很奇特的化学反应,插入了很多日本的戏份,可以看作某种意义的“东亚史”;《哈佛中国史》我不太喜欢,作者水平良莠不齐,通俗有时容易流于浅显。
《易中天中华史》
这就是传说中一个人写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还没有出完,唤念现在最新应该出到第十九本《风流南宋》。一个人写这么大的书,就不要要求太多“原创性”了和学术性了。
资深历史爱好者就不要买了,买了肯定骂,不过,这套书虽然不可能有惊喜(一个人写这么多,你惊喜给我看啊),倒是很不错的入门书,一点也不晦涩,而且史实靠谱。就是,你确定你这么这么爱读书,能看完这套最后可能会有近三十本的“巨著”么?
我的建仿洞议是,这套书很适合拆开来买几本你有兴趣的,易先生写三国和两汉还是挺不错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吕思勉撰写的中国通史共计两种,一是《白话本国史》,二是《中国通史》或《吕著中国通史》。前者出版于1923年(商务印书馆),属早期作品,后者分上下册,上册出版于1940 年,下册出版于1944 年(开明书店),属成熟期作品。从品质上讲,显然以后者更胜一筹,可作为阅读中国通史的首选,其优点是清晰,尤其上册,分作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等十八条目,千年沧桑,一目了然,缺点则是单薄,这由其写法所决定,以区区两册,论上下数千年,只能长话短说,所以此书只适合入门(其文言写法对一些读者而言也许是一种障碍),而非深造。
张荫麟《中国史纲》
如果说吕思勉的成就,更多来自后天努力(相传他把二十四史读了至少四遍,其所下苦功,当世不作第二人想),那么张荫麟的成就,更多来自天纵英才(张荫麟天资之高,连陈寅恪都叹服不已,《哭张荫麟二首》有“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之句)。吕思勉出版《白话本国史》那年将近四十岁,张荫麟的寿命却止于三十七岁,写作《中国史纲》之时年仅三十,惊才绝艳,并世无双。对于这本书,无论文采还是见识,无论广度还是深度,怎么誉美都不过分,至于缺点,只能归罪于苍天或命运,造化弄人,使张荫麟英年早逝,导致《中国史纲》只写到东汉,沦为残篇。
钱穆《国史大纲》
与吕思勉《中国通史》相反,钱穆《国史大纲》适合深造而非入门。作者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似乎太深了,从而积淀为一种成见,这容易误导初学者,却不妨作为研究者的靶子。
傅乐成《中国通史》
这本书的优点是老实,缺点也是老实,最适合作为消毒工具——假如你中过范文澜、翦伯赞之流的中国通史之毒。
陈恭禄《中国通史》
陈恭禄是一个被历史埋没的名字,他在民国学界,一度光焰万丈,1949年后却几乎销声匿迹,湮没无闻。身名俱灭的同时,作品随之蒙尘,事实上,他的《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等,较之同名著作,毫不逊色。拿《中国通史》来说,“义理、词章、考据三者兼备”,顾颉刚誉为“较近理想”。不过这本书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如吕思勉《中国通史》一样,所采用的文言写法,可能令今天的读者望而却步,第二此书共六十篇,前二十篇属于成稿,后四十篇则据作者遗稿整理而成,这中间的断裂,终归是一个遗憾。
《剑桥中国史》
费正清、崔瑞德主编的剑桥中国史,按计划共十六卷,最早一卷出版于1978年,迄今整整四十年,不过,哪怕经历了四十年之久,这十六卷还是没有出齐,《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和《剑桥中国隋唐史》(下卷)依然在孕育之中,《剑桥中国上古史》《剑桥中国五代十国及宋代史》《剑桥中国清代前期史》等尚未译入大陆,通史之“通”,名实不副。就分卷而言,多人合著史书的毛病,一样不缺。当然,论分量和深度,无论中西,此书都首屈一指。
《讲谈社中国史》
讲谈社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同一毛病,都不配称作通史,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写完,后者没有出完。这套书共十二卷,大陆只引进十本,第十一卷叫《巨龙的胎动:毛泽东与邓小平》,第十二卷叫《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有兴趣的朋友可留意港台版。它的优点,一是通俗(立足于大众路线,所预期的读者应在高中生和大学士之间),二是详尽,三是美观;至于缺点,一来缺少一个提纲挈领的导论,二来各卷之间良莠不齐,譬如第一卷《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翻译有问题,第二卷《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写法有问题,第十卷《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则是平庸之作。
哈佛中国史》
哈佛中国史原名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倘若直译,应为“帝制中国史”或“中华帝国史”,由此可知它所书写的时段,帝制即皇帝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终于1912年清帝逊位,共和落地。从这一点上讲,这套书并非通史。它最大的优点即脉络清晰,尤其对比剑桥和讲谈社中国史。缺点则有两个,一是定位不准,力求通俗,实则学究,若谓剑桥中国史的预期读者在学院,讲谈社中国史的预期读者在大众,它则徘徊于二者之间,注定尴尬;二是品质问题,前三卷作者叫陆威仪,以他的历史功底,写秦汉一卷已经相当勉强,再让他写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可比赶鸭子上架,结果把丛书品质直接拉低了一个档次。
问题里提到的这些中国通史类书籍,的确可谓是各有千秋。
先说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中国通史》,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集中于论述文化史,下册则是介绍政治史。吕著中的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政治经济社会无所不包,每一个专题都论述得非常精彩,足以管窥吕先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无比熟稔;而政治史的下编也采取论史结合的方式,很多评论见地不俗。如果要说缺点的话,就在于其上编采取的是专题串讲的形式,每个专题都没有太多展开,而下编以时间为序的政治史论述,又过于简略。读者更适合通过这本书,对于中国历史,建立起一种通盘性的认识。
再说钱穆先生的这本《国史大纲》。这本书也是以政治、经济、文化作为切入点,跟吕著类似,同样是比较宏观和大脉络的论述,其中对于政治制度演化变迁的论述最为详尽和精彩,很多内容,跟钱先生另一本名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可以对照阅读。而就缺点而言,首先,钱先生采取的是半文半白的论述,而且一直到现在,这本书的版本仍然多为繁体字竖排,这点对于当代的读者来说,可能会不适应。同时众所周知,钱先生是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因此在论述当中,他多少对于中国历史的很多方面褒奖有余、批判不足,不够客观。而且由于钱先生的这种立场,他对于元代和清代的论述也过于否定,跟历史的真实面貌有一定距离。
再来说海外汉学家写的这三部中国史。先说剑桥中国史。这部中国史的篇幅和体量是最大的,作者队伍也最为权威和庞大,其学术性,在三部中国史当中,也是最强的。如果是搞学术研究或者是历史的发烧级爱好者,还是推荐慢慢啃这部剑桥中国史,虽然全部读完,可能要花相当长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其体量巨大,所以它可能不太适合历史的普通爱好者。相比之下,日本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系列和哈佛中国史的体量,更适合普通读者和爱好者阅读,前者是10卷(日本原版是12卷,后2卷大陆版没有引进),后者是6卷,都是相对可控的体量。讲谈社这套书的优势在于通俗易懂和相对浅显,感觉比较适合入门级读者,但由于作者水平存在高低,因此这10卷当中,的确有良莠不齐的现象,写作水平和可读性差距很大。讲远古和春秋战国的前两册更像是学术笔记,可读性和通俗性都比较欠缺;写秦汉、隋唐、明清的这三册可谓是非常出色的通史著作,视角独特,分析全面,文笔生动,值得推荐;而写晚清民国的最后一册则没有走出传统的窠臼,跟一般史书和教科书区别不大。
而哈佛中国史尽管比讲谈社这套书的学术性,整体而言,要更强一些,但由于其作者多为擅长叙事的西方中国研究大家,因此在可读性和阅读体验上来说,比起讲谈社这套书,可能还要更胜一筹。相对于国内一些通史性著作的流水账式按部就班的论述,哈佛中国史却是写出了足够的新意,强调叙事性,侧重于对政治史之外,社会史、文化史的论述。无论是对于各种历史素材的灵活运用,还是其深厚的历史学想象力,这套书都是可圈可点。当然,哈佛中国史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存在为数不少的史料征引和细节上的小差错。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这套书仍然非常值得推荐。
《中国通史》哪个版本好?
推荐台海出版社的《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上下卷)(全彩版)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枝衡圆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拦拦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历史。中国的历史漫长悠远,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普通读者很难找到入门之径。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体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通俗精炼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诠释,是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国猛塌历史的理想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