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之香港1971(香港赌片的前世今生(一))
香港赌片是指以赌博为主题的香港电影,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盛行。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产业经历了黄金时期,赌片其中的一种类型,成为这个时期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赌片在香港电影中的发展始于20...,以下是对"大导演之香港1971"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 1、香港赌片的前世今生(一)
- 2、邵氏大导演李翰祥有什么趣事
- 3、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赌片的前世今生(一)
香港赌片是指以赌博为主题的香港电影,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盛行。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产业经历了黄金时期,赌片其中的一种类型,成为这个时期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赌片在香港电影中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当时的赌片还在不断探索中,喜剧和动作元素较为突出。1974年,由赌球为主题的电影《骰子是小圆》上映,让赌博成为了香港电影的新主题,也为香港电影带来了一股赌片热潮。90年代赌片逐渐淡出了香港电影的主题之一。香港赌片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达到巅峰,其中以周润发、刘德华等巨星参演的赌片尤为著名。这些电影不仅深入挖掘了赌博的世界和赌徒人性,同时也在视觉上呈现了上流社会的奢华和赌场的豪华。赌片的成功离不开香港电影制片方对赌博文化的熟稔和社会背景的敏感。香港当时处于经济繁荣而社会动荡的时期,赌片成功地捕捉了社会底层渴望大富大贵和对生活的追求的心理,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和利益斗争。在赌片热潮的带动下,香港也成为了赌场业的中心地带。然而,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的到来以及中国政府对于赌博的严格控制,赌片逐渐式微,香港电影也面对了严重的困境。总的来说,香港赌片既反映了香港社会和文化的特殊性,同时也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时期之一。
邵氏大导演李翰祥有什么趣事
1971年,李翰祥回到了香港,令人意外的是,在台湾失败的他,却住进了豪华酒店,带着两位副导演,找一些熟人影星帮忙客串,用了短短几天,把几个东凑西凑的小故事拍成电影《骗术奇谭》,结果香港票房居然卖到一百多万,与张彻、李小龙的动作片一起跻身当年十大卖座港片!
《骗术奇谭》的成功,让李翰祥乘胜追击,再接再厉,立马又拍了部《骗术大观》,又狠狠地赚了一把,确实厉害。
1972年和1973年,李翰祥接连拍了《风月奇谭》《一乐也》《风流韵事》《北地胭脂》几部风月电影,票房收入接近1500万,比之李小龙三部电影1300万的票房收入更高。
据说,李翰祥对古董文物特别痴迷,在他家里,堆满明朝家具和清朝瓷器,他太太张翠英说过一件事:“有一年穷得不知道怎么过,除夕晚上借了一笔钱,我们在家等着还给债主,没想到李翰祥那个家伙竟然拿来买古董!”
1978年,李翰祥回内地商讨拍戏事宜,最后未能落实,1980年与邵氏续约两年,拍摄《徐老虎与白寡妇》和《武松》。
拍《武松》时,李翰祥原想找胡锦饰演潘金莲,遭婉拒之后便找台湾明星汪萍代替,潘金莲最后被武松一刀刺死的戏,汪萍怎么演也演不好,李翰祥跟她讲戏:“她一生爱武松,一直渴望和他来一下。这一刀,就像操进她的啤里!”
说完李翰祥教了一个欲死欲仙的表情,汪萍照做,得到金马奖女主角奖。
1982年,李翰祥将自己在《东方日报》的连载《三十年细说从头》拍成电影,讲述他从影以来娱乐圈里发生的奇闻趣事,这也是他为邵氏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最初的香港电影以黑白无声电影为主,在上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为彩色电影。7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迈入了更加繁荣的时期,产量不断攀升,涵盖了不同类型的电影,包括电视节目、喜剧、武侠片、动作片、恐怖片和情色片等。80年代和9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香港导演和演员,如王家卫、周润发、吴镇宇、刘德华等。这些电影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声誉。随着香港回归中国,香港电影也略有下滑。但是,它依然保持了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如优秀的贴近生活的创作和缜密的技术制作。同时,香港电影也不断地探索新的题材和方式,并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