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肃王墓(明肃王墓简介)

2024-04-18 08:20:03次浏览条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 1、肃庄王朱楧:一个甘肃省两座肃王府,眼看着大明从进取转向保守
  • 2、家里三条龙会不会相克,为什么两条龙不能结婚
  • 3、明肃王墓的构造
  • 4、行走兰州:兰州榆中县,明肃王墓,被称为甘肃的十三陵
  • 5、榆中县景点

肃庄王朱楧:一个甘肃省两座肃王府,眼看着大明从进取转向保守

前言: 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熙熙攘攘的人群每天都会经过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门。这座门是目前国内仅有的明代亲王府实物留存。里面还有一座大堂,也是当年遗迹,只是我等平头百姓无法入内参观。这座王府,自然是明朝分封在兰州的肃王府。

首封肃王朱楧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他的就藩,为兰州乃至甘肃一带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据说如今在在榆中、兰州一带春节闹社火,表演的旱船、艄公就是由肃王带来的。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兰州以西的张掖,还有一座肃王府。甘肃一省之内的两座肃王府,其实见证了大明王朝从太祖时代的开拓进取,逐渐转向保守的一个过程。

朱楧,生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9月27日,生母郜氏。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第二次大封诸王,3岁的朱楧被册为汉王。懵懂之中的汉王朱楧并不会知道,在此后的岁月中,沐英、蓝玉等人在西北一线的不断经略,让大明的国境线得以大踏步向西面推进。

因此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的时候,朱元璋甚至已经着手考虑迁都西安。在这个形势下,对于奉行"亲王守边"政策的朱元璋来说,朱楧的封号汉王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当年五月,朱楧率领5个弟弟前往山东临清接受军事特训。而他的王府护卫被命名为甘州中护卫,意味着汉王的封号即将作古。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三月,汉王朱楧改封肃王,封国为甘州(今甘肃张掖)。尽管一个月后皇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的迁都计划被迫搁浅,但对肃王来说并无影响。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月,肃王朱楧和几个弟弟一起从南京启程前往封国。这一次诸位亲王的匆忙就藩,分明是为一月之后的"蓝玉案"让路。

因此由于当时陕西各卫调戍士马未集,肃王只能先在平凉暂时驻扎。平凉位于甘肃省东部,为陕甘宁交汇处的金三角。当年七月设立甘州左护卫指挥使司,在"蓝玉案"中遭到沉重打击的府军前卫,其被赦免的有罪将士被派往甘州接受肃王领导,以期立功赎罪。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四月,甘州在城官军全部归于甘州右护卫。至此,肃王府三护卫官军集结完毕。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在平凉待了两年的肃王朱楧正式之国甘州。当然此前在平凉朱楧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蓝玉案"后原本皇子与勋贵之女联姻的政策被暂停,因此肃王妃孙氏是名不见经传的指挥孙继达之女。

肃王在到达封国甘州之后,其对当地军政大权有着极高的独立管辖权。据朱元璋给肃王就藩的诏书,朱楧的职责为 "理陕西行都司及甘州军政事宜" 。陕西行都司是明朝在河西走廊设置的行政区划,治所即位于甘州。亦集乃(今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东南与阿拉善右旗相连,西和西南与甘肃省毗邻)一带水草丰美,与河西走廊相接,是蒙古人南下的主要途径。而明朝在此设立的威远守御千户所及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连接亦集乃旧城,也成为明军出征蒙古的据点。

而《名山藏·分藩记》则称肃王 "西渡河领张掖、酒泉郡,封西扃嘉峪,护西域诸国" 。《名山藏》是万历十四年进士、崇祯朝南京工部右侍郎何乔远所著,对了解和研究明史有较高的参考和利用价值。从这条记载来看,朱元璋对儿子期许极深,甘肃、青海、新疆一带大片疆域的守护和开拓任务都交在了肃王肩上。甚至于当时正当红的二代勋贵曹国公李景隆整饬陕西属卫士马之时,明太祖还特地交代陕西行都司所属甘州五卫及肃州、山甘、永昌、西宁、凉州诸卫军马由肃王负责整饬,让他不要插手。

而肃王的表现也确实对得起老父亲的期望。此前在蓝玉征讨罕东之际,当地土酋哈昝虽望风而逃,却始终没有归附。而朱楧就藩之后恩威并施,哈昝派出番僧撒儿加藏卜等到甘州求见肃王,恳请归附朝廷。

于是在肃王的奏请下,明朝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三月设立安定卫指挥使司。给予哈昝所部铜印58颗,置其官属如内地诸卫(安定卫在甘州西南一千五百公里,唐朝时属于吐蕃)。其后安定卫在明代西北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明朝中后期,对于入寇的蛮夷,朝廷官军要么不动如山,要么抱头鼠窜。但是在洪武年间,画面完全是反过来的。比如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肃王府护卫奉命巡边,祈者孙、乞奴等贼寇闻风即逃往哈梅里(即哈密),北元太保哈剌章逃往速剌讨来川(今讨赖河),伪王撒户失加逃往朵工(即朵甘,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可谓是肃王一出,群贼丧胆。我们在朱元璋次年给肃王的诏书中,也可以看出老皇帝对这个儿子的放心和满意:

朱元璋去世之后,新继位的皇太孙朱允炆对戍边亲王发起了严酷的清算。在这种肃杀的环境下,肃王向建文帝朱允炆请求内迁,获准由甘州迁至兰州。肃王内迁,使明朝在西北的影响力大为下降。为了削藩,朱允炆真是一点不顾他祖父开疆拓土的雄心。

建文四年六月,靖难成功的燕王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当年九月,朱楧千里迢迢从兰州(此 时尚 称为兰县)赶到南京朝觐新君。肃王此来,自然是向四哥缴纳投名状来的。当年十月,肃王三护卫中的甘州左护卫被收归朝廷所有。

而肃王虽然内迁,在西北外藩中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力。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别失八里、哈密向肃王进贡马匹,为此朱楧遭到了朱棣 "人臣无外交" 的严厉警告。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必力工瓦国师王仁波切仁钦贝杰向朱楧赠送礼物,再次引起了朱棣的疑心。好在肃王这次吸取教训,及时向朱棣汇报,这才没有引起更大的麻烦。但永乐皇帝仍然赐书弟弟,不忘对其进行敲打。

必力工瓦寺是藏传佛教噶举教派止贡支派的主寺,四年之后,朱棣将其晋封为世袭必力工瓦阐教王,由此也可见其地位的敏感性。此后肃王一直小心谨慎,这才有了 "性谨厚,好文学" 的美誉。

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12月20日,朱楧去世,享年44岁。消息传到北京后,朱棣辍视朝三日,赐谥曰庄。谥法严敬临民曰庄、威而不猛曰庄,是个好谥。

朱楧墓园位于今甘肃省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陵园建筑早已无存,其墓室也早已被盗。该墓为青砖拱券结构,共有5个墓室、前后2道石门,是研究明代藩王陵墓制度的重要资料。从风水学上来说,肃王墓的选址是 "头枕峰峦(平顶峰),脚踩玉带(苑川河),坐北向南,次第排列" 。

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被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肃王在就藩之时,朱元璋送了一册宋拓本《淳化阁帖》给儿子。自此之后,这本《淳化阁帖》成为肃王府镇府之宝。

万历年间,时任肃王朱绅尧请来两位镌刻高手姑苏人温如玉河南康人张应召二人,将拓本字帖临摹镌刻于富平石(即富平墨玉,陕西富平县特产)上。这项庞大的工程前后历时七年,直到朱绅尧的儿子朱识鋐继承王位后才最终大功告成,前后共用富平石142块。朱识鋐激动地亲自为其写跋,并称赞其 "新旧不爽毫厘" 。甚至日本在出版《法帖大系》时,其中的缺页也以肃本《淳化阁帖》为本补齐。

可惜的是朱识鋐结局并不好,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冬,李自成义军攻破兰州,朱识鋐作为末代肃王被义军杀害。王妃颜氏怒撞石碑自尽,此碑也被称为"碧血碑",现存于兰州市工人文化宫金天观碑亭内。

肃庄王只有一子一女,长女封崇信郡主,庶长子朱赡焰则尚未受封。一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九月,19岁的朱赡焰才袭封肃王。

肃王字辈是: "赡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肃庄王之子为"赡"字辈火字旁,和明仁宗朱高炽辈分相同,和明宣宗朱瞻基并非同辈。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十二月,肃王朱赡焰去世,享年57岁,赐谥曰康。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五月,肃康王庶长子洵阳王朱禄埤袭封肃王。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肃王朱禄埤去世,享年59岁,赐谥曰简。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六月,肃简王庶长子汾川王朱贡錝袭封肃王。

从以上的袭封来看,肃王府传承有序,似乎并无惊险之处。但实际上从肃庄王朱楧,到肃康王朱赡焰,再到肃简王朱禄埤,都是一线单传。而第四代肃王朱贡錝袭封之时已经31岁,膝下也仅有朱真淤一子。可以说传承了近百年的肃王府,始终在一线单传的钢丝绳上跳舞。别的王府大宗绝了以后还有旁系可以继承王位,比如秦王府、周王府、楚王府、蜀王府等。但是肃府大宗绝嗣的话,那就要除国了。

好在朱贡錝一直活到了嘉靖十五年才去世,以80岁的年纪熬死了世子朱真淤和世孙朱弼桓,赐谥曰恭,次孙朱弼桄袭封肃王。关键是这位肃恭王总共生了6个儿子,肃王府倒是不用担心无子除国了。

甘州肃王府,位于甘州城内偏西南处,本由平羌将军、甘肃总兵官宋晟负责营建。洪武二十六年曹国公李景隆挂平羌将军印继续筹划肃王就藩甘州事宜。洪武二十八年王府落成,李景隆亲自前往平凉迎接肃王就藩。

肃王除了王府之外,在甘州、高台、临泽等地还有大量的田庄草湖,又在宁夏固原设有甘州群牧千户所专管王府马匹牧养事宜。肃王内迁之后,王府并未荒废。甚至有司想改王府为都司衙门之时,还受到了第二任肃王朱赡焰的强力反对。

今据考证,甘州肃王府的范围在今张掖市甘州区县府南街王府十字以西,青年西街府署十字以北,劳动南街至西街小十字以东,人民西街至西街大十字以南的区域内。现今张掖甘州区内的县府街,最先称之为王府街。直到清代中期以后,由于张掖县署衙门在此,才更名为县府街。

如今,张掖肃王府的遗址上尚有明清房屋八间,位置在甘州区县府南街以西100米处的幼儿园内。是一组坐北向南穿堂过道式平房,共计两排四幢,保存基本完好,也是肃王府遗址上唯一遗留的古代建筑物。

结语: 发生在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之间的"靖难战争",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国策。洪武年间在辽东和西北一带意气风发的辽王和肃王相继内迁,标志着明朝从一个开疆拓土的进取型帝国,转型成为稳(不)健(思)持(进)重(取)的保守型王朝。

此后在文官集团的操盘之下,英宗皇帝被蒙古人在京畿附近的土木堡俘虏。武宗朝一个刘六、刘七的起义就横扫整个北方,几乎就是日后李自成起义的预演。而没了九千岁捣乱的崇祯朝,竟然就这么亡了国。若是起明太祖于地下,不知该做何感想。

家里三条龙会不会相克,为什么两条龙不能结婚

家里三条龙会不会相克

【历史眼】

风水,明肃王三葬其母

明代肃王墓坐落在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的南麓,但是最初的墓址却并不在这里。古人帝王的风水关系到国运昌盛,子孙后代,所以肃王墓选址几经波折。

肃王朱楧,生于洪武九年(1376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子,明朝初年九大攘夷塞王之一。朱楧在明朝之一代藩王里面算是比较安分的,肃王在兰州共传9世12王,历时251年。当初朱楧就藩兰州后,心中一直有一块心病,那就是膝下无子。

据说肃王墓最初建在榆中县新营古城以东的五台山脚下,肃王朱楧的母亲张太妃前往五台山上香时看中了此地,认为此地宛如龙蛇,三面有山峰合抱,两厢有绿水环绕,是块上好的,于是叮嘱儿子自己百年后就葬于此地,肃王照办了。

可是后来肃王一直膝下没有子嗣,就无法继承藩王之位。朱楧为此烦恼不已,最后有人便怀疑是肃王母亲张太妃的风水不好影响了子孙后代,于是朱楧请来风水先生勘察。风水先生说前的山弯处有个地方名叫“温家岔”,地名犯忌,因为“温”与“”同音。肃王一听,便立即决定将母亲的墓葬迁到了定远镇的龙泉。龙泉这地名好啊,帝王是真龙,泉水象征兴旺。

可是几年后,肃王依旧无子,他便再次将目光锁定在的风水上。派人勘察后在新墓址的地下发现了三条煤系,朱楧认为是真龙和火龙相克,导致自己无子,便决定将母妃的墓迁至平顶峰的质孤堡。当时质孤堡已有人家居住,肃王只好将该户人家的孩子认为义子,然后花重金将此地买下重新安葬了母亲。

当地人笑称此地为“买子堡”,“买”和“来”谐音,天长日久,“买子堡”被讹传为“来子堡”。之后,在漫长的历史中,“来子堡”又被赋予紫气东来的吉祥之意,变成了“来紫堡”。

肃王朱楧三选三葬其母改变风水之说自然是之举。但后来他还是有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名叫朱赡焰,后来被朝廷袭封为肃王,肃王一脉就此延续下来,直到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部下攻占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全家200多口被杀。但肃王的远支宗室不少人得以幸存,延续了初代肃王的香火。

撰文/黄建强

以上就是与家里三条龙会不会相克相关内容,是关于风水的分享。看完为什么两条龙不能结婚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肃王墓的构造

墓与墓之间的距离50—1300米不等。已打开的1号墓位于墓区内的中北部,依山而建,坐北向南,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封土底径35米,高8米。墓室由前、中、后和中室左右的两个侧室组成。设两道石门、一道木门。用条石砌基,石板铺地,墓室用38×18×8厘米青砖砌成,总长26.325米。其平面呈“亚”字形。

墓门(第一道门)拱券顶,开于“????? ”形照墙的正下端(墓道未作清理,形制不详),为石制双扇枢轴式,自来石顶门。门高2.5米,宽2.2米,厚24厘米,枢经24厘米,门楣为297×44×19厘米条石,石门外侧用门楣一样大小条石叠压横封至门楣处。石门及石门框均用富平石制成,并施“土红”着色。

? 前室为横券顶,平面呈6×6米正方形,高10米。在墓门的右上方有一30×40厘米的盗洞。中室门(第二道门)为木制,已朽。高2.5米,宽2米。中室为纵券顶,平面呈6.3×3.3长方形,高10米。墓室东西壁的正中各开一甬道与侧室相连。侧室长6米,宽3米,高6米,结构和形制与中室基本相同。后室门(第三道门)形制、大小与第一道门相同。后室为横券顶,长5.8米,宽6.7米,高12米。正面及两侧墓壁的中下端各开一个菱花形顶小龛,龛高、宽、深均为1米。

该墓于1966年平田整地时被打开,出土文物大多被毁坏,现仅有两口“长明灯”大缸、一件陶马、一件铜香熏保留下来,分别藏于榆中县博物馆和兰州市博物馆。墓志也被打碎。残志中仅有“妃……薨于永乐”字样,据《明史》等文献记载,明代藩王一般应与妃子同穴而葬,但明王世贞《山堂别集》卷三十二《同姓诸王表》中又载“(庄王)妃孙氏……永乐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薨,葬(庄)王坟西”;史载肃藩王中只有庄王朱 卒于永乐年间,据此推测,此墓不是庄王与其妃子孙氏的合葬墓,就应是庄王妃孙氏之墓。2号墓西距1号墓约450米,原封土堆高约7米,底径约30米。1970年因农田浇灌时塌陷,挖开后不久即被回填,墓室结构不详。但据当时知情群众所述,该墓的形制与1号墓大体相同,只是砖砌勾缝更为精细。7号墓系肃怀王与妃子王氏的合葬墓。封土高6米,底径27米,1977年发掘,因经费紧缺,仅清理完墓道及前室后即告中辍,并回填加以保护。该墓出土肃怀王及王妃王氏墓志铭各一合,均施两道铁圈捆扎(现藏于榆中县博物馆)。

肃怀王墓志为正方形,长、宽各79厘米,四周阴刻龙纹,上块志盖阴刻篆书“御赐肃怀王志”字样,下块楷书墓志文。肃怀王妃王氏墓志亦为正方形,长宽各73厘米,厚10.5厘米,四周阴刻凤纹。上块志盖阴刻篆书“明薨肃怀王妃王氏墓”字样,下块楷书墓志文。

肃藩王墓群是我国西北地区品位最高的明代墓群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肃藩王墓群是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埋葬最为集中的明代藩王墓群之一,为研究明代藩王丧葬制度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完整的实物资料;其二,墓室结构及精美随葬品组合,对研究明代藩王的仪仗、服冕制度以及当时社会不同层面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重要的佐证;其三,明代藩王的食俸各不相同,这与一定的区域政治、经济以及与皇室的亲疏关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与已发掘的蜀世子、鲁荒王、潞简王、益端王及其它明代藩王墓的比较研究,对揭示上述问题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肃藩王墓群分布于平顶峰南麓的“???? ”形范围内,而各墓又尽占墓区内之“吉地”。如1号墓背*平顶峰寨子山,东西各有向南延伸出的“护砂”,南面约500米处苑川河“曲水向我,盘旋顾恋”,河对岸以大沟山为屏,屏后有碱沟山、九疙瘩山列峙左右。中国传统“堪舆”中之“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等相互关系在肃藩王墓区内得到了充分展示,为研究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难得的依据。

肃王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得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很好保护,1983年榆中县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成立了肃王墓文物保护小组,聘文保员对墓群进行专人值守。199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榆中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了肃王墓群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作出了对墓区进行三级保护的具体规定。2006年5月25日,肃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肃王墓的保护已列入榆中县资源开发计划:要进一步探明墓区内所有墓葬的准确位置,搜集相关资料,进而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可*依据;参考国内其他现存明藩王墓的地面建筑结构和布局,对肃王墓群地面建筑的恢复进行整体规划,并逐年加以实施;继续在墓区周围种草种树、美化环境,逐渐恢复墓区内原有的景观和环境;征集、抢救失落在民间及被损毁填埋的肃王墓文物,清理已打开的墓室,并尽可能恢复原状,以更好地保护,并供游人观瞻(暂未开放)。

行走兰州:兰州榆中县,明肃王墓,被称为甘肃的十三陵

榆中县是甘肃兰州市东郊的一个小县,1000多年前,北宋秦州刺史狄青巡边时在这里修建了青城古镇,1226年,年仅65岁的成吉思汗在攻克甘州、肃南之后,从马背上摔下致伤成吉思汗送兴隆山休养,闯王李自成更是留下了许多迷一样的故事。然而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埋葬着历代肃王的明代墓葬群。 一、小十三陵简介 明肃王墓,是中国明朝肃王墓葬。位于兰州市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的南麓,距兰州市区约15公里。墓群南北约300米,东西约3000米。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称榆中县来紫堡平顶峰下的明肃王墓为「 ”甘肃的十三陵”,其实只有十一冢坟墓,埋葬着庄王、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琮、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缙炯、怀王朱绅堵、懿王朱缙、末代肃王朱识铉和宪王朱绅尧的妻子薛夫人。 这座明肃王墓陵寝,其格式和十三陵的墓室一样,也是一进三室,左右有两个耳室。所不同的是,十三陵地下宫寝用的是汉白玉石料,石缝也是用糯米汁粘合的。而肃王墓仅仅用青砖箍起,整个体积和空间也比十三陵小得多。 根据墓区封土周围散布的砖、瓦、柱顶石等遗物分析,原墓葬地面应有建筑物,但其规模和特点均无据可考。部分墓葬封土被夷为平地,但地下墓室除1、2、7号墓被打开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整个墓群依山就势,坐北向南,枕山面野,排列井然,南北约300米,东西约3000米。正可谓「 ”头枕峰峦(平顶峰),脚踩玉带(苑川河),坐北向南,次第排列”。虽然历经久远,很多地貌早已与曾经的陵园气势面目全非,但身处此地,依然能感受到陵园与众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得不感叹古人过人的造诣和选址的独具匠心。据当地老人口耳相传,肃王墓群作为皇家陵园,自建立以后,曾一直是禁地,有驻兵把守,方圆数里,寻常百姓不得入内,更不得安葬。 1号墓位于墓区内的中北部,依山而建,坐北向南,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封土底径35米,高8米。墓室由前、中、后和中室左右的两个侧室组成。设两道石门、一道木门。用条石砌基,石板铺地,墓室用38×18×8厘米青砖砌成,总长26.325米。其平面呈「 ”亚”字形。 墓门为拱券顶,为石制双扇枢轴式,自来石顶门。门高2.5米,宽2.2米,厚24厘米,枢经24厘米,门楣为297×44×19厘米条石,石门外侧用门楣一样大小条石叠压横封至门楣处。石门及石门框均用富平石制成,并施「 ”土红”着色。前室为横券顶,平面呈6×6米正方形,高10米。在墓门的右上方有一30×40厘米的盗洞。中室门(第二道门)为木制,已朽。高2.5米,宽2米。中室为纵券顶,平面呈6.3×3.3长方形,高10米。墓室东西壁的正中各开一甬道与侧室相连。侧室长6米,宽3米,高6米,结构和形制与中室基本相同。后室门(第三道门)形制、大小与第一道门相同。后室为横券顶,长5.8米,宽6.7米,高12米。正面及两侧墓壁的中下端各开一个菱花形顶小龛,龛高、宽、深均为1米。 该墓于1966年平田整地时被打开,出土文物大多被毁坏,现仅有两口「 ”长明灯”大缸、一件陶马、一件铜香熏保留下来,分别藏于榆中县博物馆和兰州市博物馆。墓志也被打碎。残志中仅有「 ”妃……薨于永乐”字样,据《明史》等文献记载,明代藩王一般应与妃子同穴而葬,但明王世贞《山堂别集》卷三十二《同姓诸王表》中又载「 ”(庄王)妃孙氏……永乐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薨,葬(庄)王坟西”;史载肃藩王中只有庄王朱 卒于永乐年间,据此推测,此墓不是庄王与其妃子孙氏的合葬墓,就应是庄王妃孙氏之墓。 2号墓西距1号墓约450米,原封土堆高约7米,底径约30米。1970年因农田浇灌时塌陷,挖开后不久即被回填,墓室结构不详。但据当时知情群众所述,该墓的形制与1号墓大体相同,只是砖砌勾缝更为精细。 7号墓系肃怀王与妃子王氏的合葬墓。封土高6米,底径27米,1977年发掘,因经费紧缺,仅清理完墓道及前室后即告中辍,并回填加以保护。该墓出土肃怀王及王妃王氏墓志铭各一合,均施两道铁圈捆扎(现藏于榆中县博物馆)。 肃怀王墓志为正方形,长、宽各79厘米,四周阴刻龙纹,上块志盖阴刻篆书「 ”御赐肃怀王志”字样,下块楷书墓志文。肃怀王妃王氏墓志亦为正方形,长宽各73厘米,厚10.5厘米,四周阴刻凤纹。上块志盖阴刻篆书「 ”明薨肃怀王妃王氏墓”字样,下块楷书墓志文。 肃藩王墓群的修建,始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止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4年),时间跨度226年。 二、历史上的肃王时代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冶地位,于洪武二年(1369年)定「 ”封建绪王之制”,以起到「 ”屏藩王室”的作用,洪武三年(1370年)夏四月,下《册封诸皇子为王诏》,首封秦、晋、燕、吴、楚、齐、潭、赵、鲁、靖江等十王。数年后又封庆王、肃王。肃王先后袭封十二个王位,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流传下来的关于诸位肃王的历史记录不多。比较引人注目的是第一代肃王朱楧。他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子。生于1376年,2岁受封汉王,1392年改封肃王,1393年入藩甘肃平凉。1395年转就甘肃甘州(今甘肃张掖市)。朱元璋去世后,于建文元年(1399)乞内徙,遂移居兰州。在王位42年,1420年去世,享年44岁。曾因捶杀卫卒、私受哈密进贡马匹等错误受到过朝廷惩戒。第四代肃王恭王朱贡錝在位50年,活了80岁,可谓长矣,而第六代肃王怀王朱绅堵在位仅2年,死的时候才16岁,可谓短矣。最悲惨的是末代肃王朱识鋐,袭王位之时正值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夕。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威震西北,朱识鋐整日胆战心惊,曾上疏朝廷要求增加藩府护卫,加固兰州城池。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定都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随即派大将贺锦西征,起义军攻入肃王府后,王妃颜氏、赵氏头撞拂云楼肃王诗碑而死。逃出王府的末代肃王朱识鋐被贺锦部下抓获,押至西安被处死(一说被藏匿于军营被郡人所告发后被杀)。或云兰州失守后,朱识鋐走投无路,随即投降,后不知所终。他在位23年,享年39岁。宗人皆死。 肃藩王有史料记载:朱元璋的十四子朱楧封为肃王之后,先驻张掖,建文元年(1399年)迁往兰州。他们大兴土木,在以今中央广场为中心,修筑了周长6里200步的内城,又修了周长18里133步的画廊;城内修建了豪华的王府,城内外还修建了不少庙宇、寺观、花园,如金天观、白衣寺及白衣寺塔,小北街北端的荣光寺,原东关的接引寺及铜接引佛,白塔山的白塔寺,五泉山的崇庆寺、酒仙殿、嘛呢寺、文昌宫、武侯祠、大悲殿、地藏寺、卧佛殿,皋兰山顶的三台阁等,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文化遗产。即使今天,兰州的白塔山寺,金天观,白衣寺塔及五泉山的许多古建筑群和大卧佛,都是这些肃王们创建并遗留下来的。 明初朱元璋赐其子肃王朱模一本宋拓本《淳化阁帖》,这部字帖就成了肃王府的珍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肃宪王朱绅尧命姑苏人温如玉、南康人张 *** 二人临摹镌刻于富平石上。未得完工朱绅尧就去世了,由他的儿子朱识铉继承王位,并继续完成这一法帖。这一工程历时7年之久,用石142块,于天启元年完成。朱识锭还为这部法帖写了跋,称赞其「 ”新旧不爽毫里”。陕西人费甲铸曾按肃府本摹刻一部,置于西安碑林;江苏溧阳县文化馆也现藏一部翻刻的肃本《淳化阁帖》石刻,镶嵌在该县虞氏宗祠的墙壁上供人观赏。此外,南京也有肃府翻刻本;甚至日本在出版《法帖大系》时,其中的缺页也以肃本《淳化阁帖》补齐。 三、肃王墓的价值 明肃王墓群是我国西北地区品位最高的明代墓群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肃藩王墓群是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埋葬最为集中的明代藩王墓群之一,为研究明代藩王丧葬制度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完整的实物资料;其二,墓室结构及精美随葬品组合,对研究明代藩王的仪仗、服冕制度以及当时社会不同层面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重要的佐证;其三,明代藩王的食俸各不相同,这与一定的区域政治、经济以及与皇室的亲疏关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与已发掘的蜀世子、鲁荒王、潞简王、益端王及其它明代藩王墓的比较研究,对揭示上述问题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肃藩王墓群各墓尽占墓区内之「 ”吉地”,中国传统「 ”堪舆”中之「 ”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等相互关系在肃藩王墓区内得到了充分展示,为研究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难得的依据。 肃王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得了各级 *** 的高度重视和很好保护,1983年榆中县 *** 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成立了肃王墓文物保护小组,聘文保员对墓群进行专人值守。1993年,甘肃省人民 *** 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榆中县人民 *** 划定并公布了肃王墓群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作出了对墓区进行三级保护的具体规定。2006年5月25日,肃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数百年的风雨过后,肃王长眠的山岭间,旧坟新冢杂乱纷扰,勾起了太多的感慨……

榆中县景点

榆中县景点有兴隆山、金家崖、石源园林山庄、甘草店镇、明肃王墓等。

1、兴隆山: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向有陇上名胜之称,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

2、金家崖:热闹的集市坐落在北山脚下一片平台上,临河还有一溜低矮的土崖,故此就把这里称为金家崖。

3、石源园林山庄:山庄内置精彩纷呈之各色馆阁,取中西风格之要,蕴园林经典之义,既得堂皇富丽之景,亦有冲和自然之容。

4、甘草店镇:地处榆中县东南部,东、东南与定西市安定区景泉乡交界,南接高崖镇,西南连新营乡,西北和清水驿乡接壤,东北和韦营乡毗邻。

5、明肃王墓:墓群依山就势,坐北向南,枕山面野,排列井然,南北约300米,东西约3000米。

诸葛亮草船借箭歇后语(诸葛亮草船借箭歇后语是什么意思)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全诗(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全诗意思)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