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和午时分别是指(子时和午时分别是什么时间)
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子时:23时至01时;午时:11时至13时。其中,古人认为,子时为阴极阳生之时,午时是阴阳转换之时最适合休息。 子时又名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以下是对"子时和午时分别是指"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 1、子时和午时分别是什么时间
- 2、子时和午时分别指的是
- 3、子时午时指的什么时候 子时和午时各指什么时候
- 4、子时是几点午时是几点
子时和午时分别是什么时间
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子时:23时至01时;午时:11时至13时。其中,古人认为,子时为阴极阳生之时,午时是阴阳转换之时最适合休息。
子时又名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即23时至1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00-1:00)。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23时起至夜1时为子时。晚24点以前为前一日,晚24点以后为次日。
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
子时和午时分别指的是
子时23:00-01:00,午时11:00-13:00。
子时属于时地支,时地支是二十四小时合十二时辰,一个地支主一个时辰,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的具体时间是23点到次日1点。
十二时辰相关内容:
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
子时午时指的什么时候 子时和午时各指什么时候
1、子时:23:00--01:00之前。就是从前一天的23:00起至当天的凌晨01:00之前。01:00起算作丑时。
2、午时:11:00--13:00之前。就是从中午11:00起至13:00之前。13:00起算作未时。
3、一天24小时,划分为12个时辰。时辰与24小时对应关系:子时:23:00--01:00之前;丑时:01:00--03:00之前;寅时:03:00--05:00之前;卯时:05:00--07:00之前;辰时:07:00--09:00之前;巳时:09:00--11:00之前;午时:11:00--13:00之前;未时:13:00--15:00之前;申时:15:00--17:00之前;酉时:17:00--19:00之前;戌时:19:00--21:00之前;亥时:21:00--23:00之前。
子时是几点午时是几点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