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开时百花杀(我花开后百花杀原诗)
本文目录一览:
- 1、百花开时我不开,我花开时百花杀.的后两句是什么? 唐诗《咏菊》
- 2、“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花发时百花杀”出自哪里?
- 3、百花开时我不开,我花开时百花杀。的后两句是什么?
- 4、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这句话出自哪里
百花开时我不开,我花开时百花杀.的后两句是什么? 唐诗《咏菊》
这两句不是同一首诗里出现的.
不第后赋菊(咏菊) 唐末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还有一首朱元璋的: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花发时百花杀”出自哪里?
前面一句“百花发时我不发”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作,全诗为: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后面一句“我花发时百花杀”出自唐代起义军首领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全诗为: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扩展资料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 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 [1]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百花开时我不开,我花开时百花杀。的后两句是什么?
这两句不是同一首诗里出现的。
不第后赋菊 唐末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还有一首朱元璋拥菊的诗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虽是标准的薛蟠体,但却霸气得紧,听口气就是天字第一号,任谁都不怕,而且还要把别个干掉。本来,菊花秋艳,并没有杀掉百花的意思,要论杀气,本是秋风的事。自古以来,平头百姓家闺女,名菊叫兰的不知凡几,大户人家的婢女,被赐名秋菊者更是不知有多少,大家看到的其实都是菊的妩媚柔顺。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这句话出自哪里
《不第后赋菊》
【作者】黄巢 【朝代】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