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才知柴米贵(当家才知柴米贵后半句)
本文目录一览:
- 1、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解哪个生肖?
- 2、当家方知柴米贵求下联
- 3、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下一句是什么?
- 4、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 5、当 家 才 知 柴 米 贵 养 子 方 晓 父 母 恩的释 义、成语出处、成语典故、成语示例
- 6、“养儿方知父母恩”出自哪首诗?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解哪个生肖?
这话是出自《赵公元帅训世歌》——金玉良言持家经
个人觉得生肖是马了(当牛做马)
就像父母对我们一样了
无论做什么都是心甘情愿的
当家方知柴米贵求下联
上联,当家方知柴米贵
下联,治邦才晓民众珍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意思是:就是不主持家里的事,就不知道柴米油盐的有多贵;不生养孩子,就不知道报答母亲的恩情。
原句出自: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
出自《增广贤文·上集》
解释:当家后才能体会钱财来之不易,有了儿女才能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
《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
关于感恩父母的诗词
1、《小雅·蓼莪》——先秦佚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译文: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
2、《游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3、《送母回乡》——唐代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译文:将车子停下来,茫然的回顾周边,感觉自己就像楚囚一般困顿窘迫。忧愁伤感从中蓦然升起,悲伤的眼泪如鲠在喉。慈母刚刚得了重病,我就想要送她去拜访名医。可是就在当车子急迫接送时,苍天就无情的带走了我的慈母!母亲对自己养育之恩都无法报答,那么人生在世还有什么可以追求的呢。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父母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那个时候不肖时务的我们对这句话始终没什么体会。总是把父母的关心爱护当做是理所应当,父母做的不好的时候还要埋怨上几句,一次次伤害他们。直到自己为人父为人母时,内心深处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和内涵。
当 家 才 知 柴 米 贵 养 子 方 晓 父 母 恩的释 义、成语出处、成语典故、成语示例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晓父母恩==
当家才知柴米贵, 养儿方晓父母恩,
家和自古情相兑。 儿奶母乳天下温。
才华显赫家训始, 方才学步呀呀语,
知恩更须多领会。 晓出日落几黄昏。
柴米油盐从何来, 父为生计撑家业,
米粒虽小伴心碎。 母慈育儿白发添。
贵在勤劳搏富有, 恩重如山孝为铭,
当家更知柴米贵。 养儿深晓父母恩。
长乐铁道兵 【原创】
佛门有三部孝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经》。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度众生就是孝亲的扩大。我们学习《华严经》告诉我们“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这个就是孝亲的扩充,发展。反过来说,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会爱护众生,会救度众生呢?所以,离开孝道就没得佛法,佛法就是孝道的扩展和深入。《梵网经》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师长、三宝。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
“养儿方知父母恩”出自哪首诗?
“养儿方知父母恩”只是一句农俗,而非一首诗。
出处:中国农俗
原文:当家才感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译义:是自己成家立业以后,才知道生活艰辛的滋味;自己有了子女,才知道养育子女不容易,从而感知、回报父母的恩情。
所谓“恩”,是指感恩、恩情的意思,这句话里主要指父母的恩情。
扩展资料:
其他感恩父母的俗语和诗句:
1、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出处:日本谚语。
译义:当你生育养护你的孩子的时候,才了解那种掺杂着幸福的累,才了解养护孩子的点点滴滴,才会体会到父母对你的恩情。
2、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出处:日本谚语。
译义:当你开始养育儿子的时候才知道母亲养育你的辛苦,当你开始养育女儿的时候才知道感谢母亲对你的恩情。
3、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出处:日本谚语。
译义:小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恩情,当自己开始养育孩子的时候才会知道养育孩子的辛苦,才知道报答母亲的恩情。
4、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处:《增广贤文》。
译义: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处:《游子吟》
作者:孟郊
译义: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除此之外,慈禧也给母亲写了一首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有许多人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慈禧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