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主义(本质主义哲学)
本文目录一览:
- 1、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
- 2、怎么看待文学上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
- 3、什么是本质主义?什么是反本质主义?
- 4、本质主义和刻板印象的区别
- 5、什么是‘本质’,什么是‘本质论’什么是‘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
本质主义(essentialism)是指认为事物均有其本质,可以通过现象的认识加以揭示的理论。持该说者把对象的特性分为本质属性和偶有属性。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关内容: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怎么看待文学上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的反的对象就是本质主义.那么什么是本质主义呢?本质主义相信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一个深藏着的唯—的本质,相信本质和现象的区分提供了人类观察万事万物的基本概念图式; 把人类认识特别是现代以来所谓科学认识的任务规定为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唯一本质; 把揭示事物的唯—本质作为—切知识分子职业身份的内在规定和学术使命.
本质主义的内涵:
把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知识称为真知识,其他都是伪知识、意见甚至谬误. 事物的唯一本质不能通过直观和自然观察来把握,只能通过概念的思辨和经验的证实取得.一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就把握和占有了真理,从而控制事物为人类造福. 本体与本质不是直接同一的,本质主义的形成与人类思想史特别是西方思想史上古老的本体信仰和和本体论思维分不开,与语言学上的符合论也内在的联系,与社会历史生活中知识权力的争夺有联系.
解释清楚了本质主义那么反本质主义也就很清晰了.
总体上来说,我们现在把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的某种西方的哲学思潮称为“本质主义”,因为柏拉图追求绝对真理.他的“绝对理念”并非历史的产物,先天注定就是一切真理的来源.亚里士多德似乎比他的老师好一点,不追求“绝对理念”,但他仍然脱离开历史语境来追求事物的“第一因”.其后,西方许多哲学家都标榜他们发现了普遍的、永恒的真理.从而不自觉地把自己也纳入到“本质主义”的行列里.
19世纪以来,起来反本质主义的学者,首先是具有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上个世纪40年代初延安整风时期的毛泽东,提出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的情况,提出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提出要研究现状,研究历史,提出理论与实际统一,提出反对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反对有万古不变的教条,反对党八股,反对洋八股,反对那种认为坏就一切皆坏、好就一切皆好的绝对主义,提出看问题不要从定义出发,要从实际出发,提出实事求是,提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个别词句看做现成的可以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提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等,也是反本质主义思潮的一部分.
反本质主义并不意味者事物没有本质.事物本质还是有的.事物的本质是指事物的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一致性的特征,它是被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建构起来的.就是说,事物被建构后是可能有本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语境有一种巨大的建构的力量,将把不确定的东西在特定时间里确定起来,把看起来不可定义的东西在特定时间里加以定义,把似乎是不能确定本质的东西在特定时间里确定为本质.换言之,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语境具有一种无穷的凝聚力和改造力,把事物凝聚在同样的谱系中,把事物改造为适合它的要求.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主体是人,因此这种力量是人这个主体的建构力量.例如,文学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大家知道《诗经》不过是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是当时人神之间、君臣之间、贵族之间的一种言说方式,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维系社会稳定的一种措施,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所以被当成经书,在当时不具备文学意义.一直到汉代的儒家,仍然没有把它当成文学,它仅仅是一种对统治者实行美刺的工具.但魏晋以后,由于新的历史文化语境的作用,人的观念改变了,《诗经》作为礼乐的部分逐渐淡化,特别是“文以气为主”(曹丕)、“诗缘情”(陆机)、“情者文之经”(刘勰)等观念的出现,文学的自觉性开始萌芽,《诗经》“感物吟志”的性质被发现,这才逐渐被当成文学.正是在历史的、文化的语境的变迁中,《诗经》被当成人建构为文学,以至于我们今天可以说,《诗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学,文学史也可以把《诗经》作为中华民族文学的一个源头.但这些是历史的建构、社会的建构、文化的建构,并不是说《诗经》本然如此.我想再举一个与文学理论有关的例子,就是我们今天如何来看待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些学者完全不顾《讲话》发表的中国人民抗战历史文化语境,一味贬低它的价值.这是离开历史文化语境的一种评价.在当时,中国遭受日本的侵略,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民族主义精神复兴,抗战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的一切都为了抗战,文学本来不是武器的,但在那样一个时刻,说文学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是抗日的要求,是合理性,可以理解的.文学本来不是政治,但在那样的一种环境中,说文学要为政治服务,“文学从属于政治”,也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这就是说,在那种时代语境中,从武器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来定义文学,未尝不可以,这都是文学的功能性的借用,毛泽东的确不是从文学的定义出发而从实际出发来建构文学.但这种武器的文学、政治的文学在建国以后,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文学应该有新看法.战争的结束,建设的开始,这意味着我们所面对的已经是一个新的时代,原有的文学规定已经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这就要及时加以调整,不调整“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把文学固定在“武器论”上,固定在“从属论”上,这就是本质主义了.新的时代语境要重求新建构新的文学话语.我的意思是想表达,事物的本质是建构性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其强大的力量改变事物的本质,同一事物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定义,不同的命名.换言之,我们提出本质性的时候,一定要看历史的关联性.
对于反本质主义要有明智的看法.反本质主义不能走向极端.走向极端的反本质主义必然要导致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我们赞成的是作为思维方式反本质主义,而不是它的某些确定的结论.用偏执的反本质主义是不可能编写什么教材的.我们赞成的是反本质主义求解问题的方式和超越精神,即不能把事物和问题看成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并且要有不断进取精神,超越现成之论,走创新之路.我隐隐感到担心的是,有些作者在有意无意间似乎把凡是给事物下定义的,凡是想明确回答问题的,凡是把事物分成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的,凡是想搞体系化的著作的,都叫做本质主义.如果把这四个“凡是”作为衡量是否是本质主义的模式,那么这种给学术设置禁区的作法本身,给学术立这些规则的作法本身,就是本质主义的.这样,他们就不是为学术研究开辟道路,而是设置障碍了.
什么是本质主义?什么是反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是指认为事物均有其本质,可以通过现象的认识加以揭示的理论。反本质主义是不认为事物均有其本质。
本质主义基本内涵:
把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知识称为真知识,其他都是伪知识、意见甚至谬误。事物的唯一本质不能通过直观和自然观察来把握,只能通过概念的思辨和经验的证实取得。
一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就把握和占有了真理,从而控制事物为人类造福。
本体与本质不是直接同一的,本质主义的形成与人类思想史特别是西方思想史上古老的本体信仰和和本体论思维分不开,与语言学上的符合论也有内在的联系,与社会历史生活中知识权力的争夺有联系。
扩展资料
在本体论上,本质主义不是假定事物具有一定的本质而是假定事物具有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质,这个本质不因时空变化而变。
在知识论上,本质主义设置了以现象|本质为核心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坚信绝对的真理,热衷于建构“大写的哲学”(罗蒂)、“元述事”或“宏伟叙事”(利奥塔)以及“绝对的主体”,认为这个主体只要掌握了普遍的认识方法,就可以获得超历史的、绝对正确的对本质的认识,创造出普遍有效的知识。
从孔德到波普的科学哲学家,认为一切词和概念都有恒定不变的含义:哲学应该是最有抽象然而又具有精确意义的科学。
以亨普尔和卡纳尔普等人为代表的重组主义(reconstructionism)就是科学哲学中的本质主义。分析和重组的目的是企图用一种更清晰、更精确、无矛盾和更有成效的一组概念代替错误的概念、观念和科学系统。
对牛顿力学一类的科学理论,也要用更精确、更富有逻辑的语言和公理系统来代替,犹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本质主义追求的完美科学是人类消除分歧和错误的根本目标,但常因为现实对客观的把握程度限制而无法实现,因而不利于对现象的普遍把握。
本质主义和刻板印象的区别
本质主义和刻板印象的区别是。
1、刻板印象是心理学中的概念,主要指的是由于预存立场的原因,人们在内心会对某些现象或者问题存有固定的印象,这种印象也许不是准确的,但是人们会用这种印象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刻板印象是很可怕的,但是每个人都存有。
2、本质主义是本能的、普遍的。我们是天生的本质主义者。无条件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预示了人类存在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并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刻板印象的形成。
什么是‘本质’,什么是‘本质论’什么是‘本质主义’
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
本质论,是一种政治术语,黑格尔逻辑学中的第二部分,是纯粹概念运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黑格尔认为,在第一阶段中,即在“存在论”中所谈的范畴都是直接的,而“本质论”中的范畴是间接的。因为本质是在现象背后的东西,黑格尔称其为“过去了的存在”。由于本质是深入到了直接的东西内部的间接的东西,因此,“本质论”中的范畴都是“双层的”,是彼此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甲范畴的本质要在和它对立的乙范畴中才能反映出来,反之亦然。黑格尔称范畴间的这种关系为“反思”,把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映现的概念或规定性叫作“反思的概念”或“反思的规定”。
本质主义,是相信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一个深藏着的唯—的本质,相信本质和现象的区分提供了人类观察万事万物的基本概念图式, 把人类认识特别是现代以来所谓科学认识的任务规定为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唯一本质,把揭示事物的唯—本质作为—切知识分子职业身份的内在规定和学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