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背景(再别康桥背景音乐可以配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 1、介绍一下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 2、分析徐志摩《再别康桥康桥》产生的背景,
- 3、《再别康桥》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介绍一下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再别康桥作品原文: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扩展资料: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主人公心中的康桥也如梦似幻,美好而易碎。诗中用“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来描写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这些意象往往既是写景同时又是抒情,景与情难分难解。
“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恋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情与景已互为一体。在金柳之间,在青荇之上,“我”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而事实上,“我”又不能纵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离去。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落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与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别,那份深情和静谧,似乎唯恐惊破心中之梦。它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参考资料:再别康桥-百度百科
分析徐志摩《再别康桥康桥》产生的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扩展资料:
诗人丝毫也不掩饰他对康桥的喜爱。他曾经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写道:"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可以说,康桥是诗人美之信仰蕴积的地方。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寻梦,也就是寻找人生的美好理想,也就是胡适所说的"单纯信仰",诗人在康桥没有找到的,还可以在人生道路上继续追寻。但是康桥对诗人而言,永远是开启性灵的精神家园,永远是孕育他的胚胎。
1928年,再婚两年的徐志摩发现自己的生活陷入"围城"之中,他的妻子陆小曼再现交际花本色,花销很大。徐志摩三地兼课,四处奔波,十分狼狈。徐志摩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为此,他选择了逃避,1928年5月,徐志摩做了一次为期半年的环球旅行。在归来的南中国海上,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母校康桥。11月6日,徐志摩站在船头上,很自然地吟诵出,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简介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的创作风格,它记下了诗人1928年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淡淡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与它告别了,千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灵性,唤起了他的激情,于是写下了这首优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