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演讲的观点(《最后一次演讲》的主旨是什么)

2024-02-12 15:28:31次浏览条评论

《最后一次演讲》的主旨: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内战、反...,以下是对"最后一次演讲的观点"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 1、《最后一次演讲》的主旨是什么
  • 2、《最后一次演讲》的特点
  • 3、最后一次演讲怎样围绕观点设计思路

《最后一次演讲》的主旨是什么

《最后一次演讲》的主旨: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

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作品赏析

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其无论是在演讲的思想内容还是在演讲的语言技巧上,都可以说是一次杰出的演讲,是值得探讨的。

开篇,开门见山,别致新奇。既然是悼词,一般来说,开始是致哀或者述亡者的生平。但闻先生却别出心裁,一反常规,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法,先声夺人,直趋主题。“这几天,大家都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演讲者一开始便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

《最后一次演讲》的特点

《最后一次演讲》的特点:情感激昂、慷慨大气,激愤的情绪和慷慨的气概贯穿始终。

一开始,这种情绪就表现了出来,而且三五句以后就激越起来,进而发展为第二段段首的呼喊、诘问。这种情绪、气势一贯而下,直至发展成为末尾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概。

运用近义词、反义词使感情色彩强烈。如第一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使语言富于变化,表达了演讲者对特务暴行的憎恨。第二段用“无耻”和“光荣”这对反义词,词义上的鲜明对比。

闻一多先生在结束语中,把主题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以发出号令的形式向敌人发出一战到底的挑战。

对比手法的应用

演讲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距离,并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

如在第二节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耻”衬托李先生的“荣”,又以李先生的“荣”反衬反动派的“耻”,两者互为作用。

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对反动派愤怒与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最后一次演讲怎样围绕观点设计思路

用过对比手法和举例印证。

1、对比手法的应用

演讲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地方,如文本第2自然段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有:

(1)以反动派的“耻”衬托李先生的“荣”又以李先生的“荣”反衬反动派的“耻”,两者互为作用;

(2)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作者对 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 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2、多次举例引证

如文本第3自然段中列举了“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朴被害惨案,赞扬了李先生和昆明青年的伟大献身精神,同时揭露了反动派反革命、反人民、搞谋杀的险恶企图;又如第5自然段中列举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例子,证明了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的真理。

主旨感悟

众所周知,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撼全国的即席演讲。演讲结束后,闻一多先生也不幸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手,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

虽然闻先生已经不再人世,但其浩然正气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与后来者,使他们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奋力拼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敢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奋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才有了当前和平的新中国。

三打白骨精是第几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第几回) 苹果树为什么不开花(苹果树为什么不开花不结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