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城里生活(20世纪60年代生活)
城市:60年代城乡差距是比较大的。那时,城里人的工资收入比较低,双职工家庭,每月收入80——90元人民币,每人每月能供应几斤白面、大米。多数家庭没有什么财产,干部家庭能有辆自行车、家长能戴块手表、或有...,以下是对"六零年代城里生活"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 1、20世纪60年代生活
- 2、60年代的生活状况是什么
- 3、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
20世纪60年代生活
城市:60年代城乡差距是比较大的。那时,城里人的工资收入比较低,双职工家庭,每月收入80——90元人民币,每人每月能供应几斤白面、大米。多数家庭没有什么财产,干部家庭能有辆自行车、家长能戴块手表、或有台半导体、电子管收音机就是一类家庭。尽管生活很艰苦,但绝大多数对当时的社会是满意的。
农村:
60年代农村与城市比较要比现在差距大得多。那时,农村人能吃饱饭、能按季节穿上衣服就不错了,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还没等新粮下来,陈粮没有了,青黄不接说的就是那时的吃饭问题。那时相当一部分人领完口粮还欠生产队钱,只有极少数人在和生产队算完帐后能领几十元、几百元现金。那时农民几乎没有财产。一个生产大队几百户人,只有极个别的家庭能有块手表、自行车。和城市一样,农村绝大多数人对当时的状况是满意的,因为他们也看不到谁比自己强。
60年代的生活状况是什么
城里人的工资收入比较低,双职工家庭,每月收入80或90元人民币,多数家庭没有什么财产。农村人能吃饱饭,能按季节穿上衣服就不错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生活差距还是挺大的。
在60年代那个时代,他们没有像现在一样的美味佳肴,没有现在漂亮衣服,在那个时代,他们能吃上一顿肉就满足了,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在六十年代,全国上下都在大炼钢铁,把家里的铁,当然包括锅,都给收走了,全国面临闹饥荒,没了锅,没了壶,当然,吃饭就成了问题。
60年代城乡差距是比较大的。那时,城里人的工资收入比较低,双职工家庭,每月收入80或90元人民币,每人每月能供应几斤白面,大米。多数家庭没有什么财产,干部家庭能有辆自行车,家长能戴块手表,或有台半导体,电子管收音机就是一类家庭。尽管生活很艰苦,但绝大多数对当时的社会是满意的。
60年代农村与城市比较要比现在差距大得多。那时,农村人能吃饱饭,能按季节穿上衣服就不错了,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还没等新粮下来,陈粮没有了,青黄不接说的就是那时的吃饭问题。那时相当一部分人领完口粮还欠生产队钱,只有极少数人在和生产队算完帐后能领几十元,几百元现金。那时农民几乎没有财产。一个生产大队几百户人,只有极个别的家庭能有块手表,自行车。和城市一样,农村绝大多数人对当时的状况是满意的,因为他们也看不到谁比自己强。
在那个时期,主食一般只有玉米,高粱米,红薯等杂粮,做成了玉米面,窝窝头,红薯等等。手巧的女人们会根据季节做一些食物,他们能做一些槐树花贴苞米饼子,槐花树前贴饼子,槐树面拎煎饼等“美食”来调剂一下饮食结构,饺子就更不用说了,能在过年吃一次就特别满足了。蔬菜也只有简单自己种的土豆,马铃薯, 鸡蛋等等。
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
在20世纪60年代物质极其稀缺,能吃饱饭的就是好人家,一个家庭都好几个孩子,再加上老人,都是粗茶淡饭为主,但人们仍然充满活力和热情。
60年代初期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生活日用品都是凭票证购买,有鸡旦票布票粮食供应证肉票煤炭购买本,豆腐票,买自行车,暖并等工业产品就得用工业卷。
当时,每个家庭兄弟姐妹比较多,通常是“老大新,老二旧,缝缝补补给老三。”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人们的衣服主要是灰蓝色的,风格基本相同。
当时,社会上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笑破,不笑补,就笑日子不会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听起来,这似乎是个笑话,但它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状况。
60年度的衣食住行
衣:60年代,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当时,人们把中山装、青年装及军便装称为“老三套”,成了当时服装的主流。
食:吃的是粗粮多,细粮少,那时家里最少4口人以上,多数都是家家户户孩子多,吃不饱是常态。食用油也是按人口供应的,家里没余钱,孩子们也没零食吃。
住:住的房也紧张,全家住一房打地铺都是常态。购物需要票,比如缝纫机、自行车等都要票,包括生活必须品糖.酒,粮票等都需按人口发放。
行:那时公路叫马路,路上很少看到汽车。出行都是靠双脚走路,好人家才有辆自行车。